“新”拼多多开始发力
2016年9月,“新”拼多多以“平台业务”为重心,开始发力,两个月后(2016年11月11日),拼多多单日交易流水突破2亿;
一个月后(2016年12月)拼多多召开了第一次招商大会,值得注意的是,同月,淘宝把聚划算业务合并到了天猫,淘宝中小卖家被平台抛弃,有的流向了京东,有的流向了拼多多。
据拼多多第一批入驻商家回忆:“2016年年底,拼多多开第一期招商大会,给人感觉特别low,因为根本会上基本没什么品牌和大商家。无论是2016年,甚至到2017年中,拼多多平台的商品都是“垃圾”,自己很多货也都是从工厂尾货里面进货在拼多多甩卖。但到了2017年下半年开始,拼多多的入驻门槛开始拉高,甚至比天猫还要严格了。”
“尾货拼多多”,这个时候的拼多多根本不会被淘宝当成“对手”。在淘宝眼里,拼多多就是个“捡漏儿的”,淘宝可能心想着:“没有你的衬托,显不出我的高贵!”
2017年,拼多多“猛蹿”
从2016年的12月,到现在,也就一年多的时间,一眨眼的功夫。拼多多眼瞅着DAU和日订单量都超过了京东。京东和淘宝都懵了——“刚刚发生了什么?”反应过来的时候,态势已经失控了。
这种感觉很恐怖,敌人在暗中,你知道自己被人拿枪指着,你也知道拿枪的人很多,但你不知道谁的枪里有真子弹,总觉得这群人离你很远,不在射程以里,可是你一回头,他已经子弹上膛站在了你身后——“抄哪条近道过来的?”
拼多多快速崛起的秘密
为什么拼多多能在电商人看不到流量红利的时候迅速崛起?
有人说是因为拼多多的拼单模式——转化率高;有人说是因为拼多多看到了三四五六十八线的“网购需求”——有市场;有人说是拼多多的“低价策略”——消费降级思路;有人说是黄峥个人和团队太牛逼——创始人格局和团队执行力……
可是,做社交电商的不只拼多多,看到市场前景的不只拼多多,玩低价策略的也不只拼多多,要说黄峥和他团队牛逼,也不是每个项目都玩得666。所以关键点到底在哪里?
流量!!!——没抓到微信流量红利,拼多多就什么也不是。
赶上“微信红利”是“时运”,能抓住“微信红利”是“本事”。这里面有偶然性,但也有必然性。
“友人”爆料说:“黄峥的确在做很多个项目,的确在不停地去‘试’,但他一直在等机会,问了很多人,微信生态出来之后,他想了一年多才出手。”
1. 跑过其他人,就不会被熊吃掉吗?
跑得比其他人快只是暂时安全,熊吃完其他人,还是会吃掉你。
传统电商们都在想着如何提高ROI超过其他玩家,但没有流量,转化率就是个屁。你转化率高,你有流量吗?你有流量,可你流量成本有多高呢?
做“乐其”的经历或许让黄峥更加正视了这个问题——到底还有没有抓取流量的可能性?
微信是2011年上线的,微信公众号功能是2012年8月23号上线的,微信生态在之后的很久才来。
2. 拼多多的流量成本低得令人发指
1.用“硬件”导流
业内消息称:段永平是拼多多的天使投资人之一,步步高老大段永平用OPPO/vivo的硬件“助力”了拼多多3000万用户。具体“助力”方式说法不一,有的说拼多多是两品牌的购机“预装软件”,也有说法是手机APP store推荐排行的前几名。原因嘛——段永平是黄峥的天使投资人,据说两人私交甚好。(最早可追溯到黄峥创办数码平台欧酷)。这个没有任何可复制性!
2.大胆“薅”微信羊毛
2015-2016年的时候,一元夺宝还不是“非法”的,这是拼多多最早期薅羊毛的千万级用户。而2016年拼多多最疯狂的时候是以0.1元/粉丝的成本薅了微信1亿粉丝量,一分钱抢红包。由于拼多多,做的有点极端,很快这个漏洞被腾讯给堵住了。 所以,这个同样也没有什么可复制性,低成本拉粉的窗口期已经完全关闭。
于是一个公众误区出现了——大家普遍觉得,腾讯参投拼多多,视拼多多 为“打手”,所以拼多多能够薅到羊毛。进而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只要是腾讯自家人,就都能开开心心薅羊毛。
但前几天,新世相被微信高调封号了,新世相的天使就是腾讯投的。拼多多不久前,还是因为诱导分享,公众号被短时间“封杀”过。
有人说那是因为新世相和拼多多不是一个量级,但拼多多疯狂薅1亿羊毛的时候是在2016年9月,那时候的拼多多也很“小”。
有人说,不对啊,2016年6月,拼多多还拿了1.1亿美金的B轮融资,名单里有腾讯!但事实是——腾讯当时并没拿钱,腾讯占股是因为让拼多多入了腾讯的“双百计划”,属于资源入股,白拿股份,并没有什么实质支持。小黑裙还是微信“双百计划”的一员,却也免不了被封公众号。
其实早在,2016年下半年,高榕资本张震没少往腾讯投资部门跑,就是为了“游说”腾讯投资拼多多,但当时大老板瞧不上拼多多,觉得拼多多的商品太low价格太低,完全不符合电商趋势,更何况已经投资了京东,这个时候,拼多多还不具备打阿里“代理人”资格。又过了半年多,腾讯正式投资入股是在2017年的8月份,张震真是锲而不舍,有了腾讯投资的护身符,拼多多也解决了增长的最大隐患。
腾讯2016年“双百计划”扶持了一把企业,为什么拼多多起来了?很多时候大家放大了“扶持”这个词的能量,微信的“扶持”是搭一个戏台,让大家上来唱戏,谁的戏好谁叫座。拼多多在戏台上唱了一年,才被腾讯当成“角儿”,这一年里,拼多多自己的“本事”显现出来了。
微信的羊毛不是谁想薅就能薅到手的?黄峥也不行!
微信对各种薅羊毛行为其实监管地非常严,即使是在两年前。“诱导分享”是微信打击的重点。亲儿子也不行,犯了错也要打。那为什么黄峥能薅到羊毛?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小的是在现有规范下谨小慎微;胆大则是敢于迈出规则,尝试下底线在哪儿。但光靠胆大是不够的,还得掌握方法——专业的事,还得找专业的人办。
据说,黄峥从微信的团队里挖了不少人,这一点是“事儿能成”的关键。微信的人最了解微信内部条款,知道“漏洞”在哪儿,知道怎么玩不犯规,一旦锁定了方法,打的过程一定要干脆利落,“快!稳!准!狠!”任何一个迟疑都可能玩死自己。
这让我想到黄峥曾把创业比作做投资,他说:“要花大量时间去研究什么是正确的事,然后再去想如何把事做正确。”先看清流量是正路,再考虑如何把流量抓到手。
大家把拼多多的成功归结于有“腾讯”这个亲爸爸,但皇宫里皇子众多,太子名额只有一个。至于“拼单模式”、“供应链能力”、技术、团队、管理、营销等各个维度的“打法”都成为媒体标榜拼多多的重点,这些的确都很重要。但这些是新电商时代打仗的“标配”,是入场门票,流量才是取胜的根本,没有这个流量根基在,所有的打法都无意义。
但即使同样的团队,同样的模式,你让黄峥再来一次,他能成功吗?不能。
所以拼多多的成功根本复制不了,有偶然性,有必然性。
有人说拼多多的逆袭是“乱拳打死老师傅”,这是看到了拼多多成功的偶然性成分占很大,所以如此感叹。在必然性上,是黄峥的认知和聪明(对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他的人脉关系(主要作用在投资层面),团队的执行力堆起来的……
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拼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