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Apple Store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雷军从来没有正面表示过小米之家就是Apple Store的全面克隆,但林斌给小米之家所定下的到店率、转化率和坪效等KPI,怎么看都是对标苹果的。
按小米的说法,全球坪效最高的零售店是苹果,大概每平米41万,其次是Tiffany的20万,小米之家的26万其实已经夺下亚军宝座了。
雷军曾说:“以前经常去Apple Store,最近三年不去了,因为每样东西我都买过了。”言外之意,苹果已没有足够的爆款支撑线下零售。
但这根本站不住脚,因为Apple Store和小米之家的选品差异很小,后者多出的无非就是米家生态链上那些还不成气候的新品而已。这些流水线式快速生产出来的所谓爆款,究竟是在支撑坪效还是混个脸熟,尚且难说。
从雷军精心挑选的上述样板企业来看,小米之家所诠释的品牌内涵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边要做到Costco的极致低价,一边要与全球最厉害的奢侈品零售拼坪效;一边要像无印良品那样彰显极简的原生态,一边又要学ZARA浑身散发年轻时尚。
这样的小米之家会不会有点精神分裂?与其说小米之家是在学习,不如说是通过对4家图腾式企业的致敬,给自己贴上适合不同人群的精神标签。
商业模式的真相与烟幕
包括雷军在内的小米创始人团队已经说过很多,外界的猜测和分析也很多,但小米之家商业模式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1.提升复购率,磨平屌丝气场
从很多有形指标来看,小米之家优势有限,纯以客流量来说,就算小米之家的选址贴近无印良品、优衣库、ZARA等快时尚品牌,在绝对值上也比不上苏宁或国美。
小米之家的真正优势就是复购率和连带购买率,通过粉丝化客流提升转化,这有利于提升品牌形象,磨平原来的屌丝气场。
这一点是否真正做到也是小米自说自话,由于不是上市公司,小米发布的都是没有第三方机构背书的数据,所谓复购率之类的成功更多都是来源于此。
2.低频聚合高频是否靠谱
很多人告诫雷军零售是巨坑,小米的解法在于手机本身虽不是高频数码消费,但周边产品不少,加上米家生态链源源不断的产出,似乎有聚合为高频的可能。
或者按照某些人的分析:丰富的产品组合,保持高品质、高颜值、高性价比特性,将这些东西串在一起,构成小米之家模式的核心。
雷军曾经强调小米之家现有的20个品类足够让粉丝每个月跑一次,这是可能的,但我绝对不相信粉丝每个月都会带来复购。
3.成为米家生态链的“净化器”
这有两重含义:
一是将小米之家变成检验爆款的最终平台,米家生态链上的低关注度产品已没有生存空间,但也可以理解为有战略意义的产品,即使差劲也会强推。
二是把那些不容易在线上产生交易的高客单价产品转移到线下,比如平衡车、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等等。
4.与OV的不同逻辑有待证实
在小米的语境中,零售被分为两类,一类是销售额低但毛利率高,二是销售额高但毛利率低。林斌认为小米属于第二种。雷军一直讥讽OV是用史玉柱卖保健品的方式卖手机,本质上是在极力撇清与OV式零售体系的差异。
但逻辑是有待证实的。
如前所述,在雷军为小米之家设立的四个样板是自相矛盾的,小米之家并不能证实那个著名的假设,即OV是靠给促销员高额提成完成销售,而小米就是靠产品拉动。
5.低价入市,如何注入服务
Costco的低价损失靠会员收益完成了回补,小米一直也有这个思路,但它的服务收益其实并没有做起来,2015年小米的服务业务营收是5.46亿美元,较之苹果的60.56亿美元相差很远。占比更是如此,苹果的服务收入占营收的8%,小米只是2%。
雷军有没有可能通过覆盖数码和家电生态链的小米之家,建立起Costco那样封闭的会员生态?恐怕很难。
因为现在的小米每部手机的摊销成本并不低,黎万强所谓不花钱的营销时代早已过去,小米的营销成本丝毫不低于OV之类友商。而由于专注线上,过分依赖618、双11这样的大促,它的成本压力比OV有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成本优势的小米当然也不可能为用户创造溢出价值。
雷军常说:“用户真正认识小米需要15年时间。”已经走过6年历程的小米,还有9年时间完成自我验证,但答案未必是雷军所希望看到的。
(来源:虎嗅网 虫二)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