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小哥是顺丰无人货架的杀手锏
顺丰“丰e足食”目前曝光出的细节,核心在于: 小哥开发,小哥补货,小哥服务,小哥提成,小哥承包盗损。顺丰显然将自己几十万收派团队(包括销售)作为自己的核心杀手锏。
理论上讲,小哥知道商机在哪,和前台关系最好,每天已经去了几趟,那么顺带劝一下企业安一个点,抽空补一下货,这个显得很自然。相比大量创业者在BD、配送等上面投入巨大人力资源,顺丰这个优势实在太大了,这也是顺丰能够迅速在十几个城市铺开的原因。
我接触很多To B创业者项目,也管理过BD团队,在BD过程中,几个痛点:
1. BD团队的管理问题,尤其是流失比例高,培训难,同业跳槽等;
2. CBD写字楼的陌生拜访的效率偏低,难以接触决策人,物业阻力大;
3. BD转移战场后与补货人马(流动也很大)衔接和感知问题;
4. 企业对货架公司和补货人员缺乏感情认知,盗损难控的问题。
而如果让小哥去做,并且作为店主,那么以上四个都不是问题。尤其是第三点,从始至终一个人服务到底,大大缓解了企业主对承诺履行和后续服务的担忧。第四点,很多熟人铺了几家公司的柜子,告诉我顺丰的盗损是最低的,因为员工知道所有的盗损都是从小哥的提成里扣,大大强化了不付钱的罪恶感。
这样一只几十万的BD兼职团队,是多少无人货架公司梦寐以求的事情。不过这些都只停留在理论上, 关键在于能否真的调动步履匆匆的收派员完成这么多复杂的事情,顺丰打算让利多少?能否打动高收入的CBD收派员?亦或者说,商业件被抢走的威胁能有多大的作用?又或者说还是回到老传统,靠内部考核或强压?如果让利过多或者影响主业,是不是专职BD的成本反而更划算?这些都有待观察。
六、最后的逆袭机会
我有一个大胆的观点: 无人货架是顺丰在商业上实现逆袭的最好,也是最后的机会了。
新零售的一波浪潮来袭,多少巨头在摩拳擦掌。在技术上、供应链上、人才上、流量上、运营经验上,顺丰几乎都和阿里、京东等相差甚远。而唯独在无人货架上,To B的开发、早期相对简单的运营模式,有限的SKU管理,通过数据和算法的选品和定价,更具耐心的客户,都给顺丰这种商业菜鸟,提供了很好的“打怪升级”机会。
顺丰一旦将无人货架运营成功,手握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白领用户,日订单量达到几百万,顺丰的会员、金融、商业、冷运、同城资源都可以迅速导入,全部盘活。
另一方面,伴随着菜鸟的迅速崛起和双方失和,顺丰仓网完败于京东。仅有的少数领域,由于对手的学习追赶,也将很快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两大巨头垄断了入口,不仅大大侵蚀了顺丰在电商物流的想象空间,也逐步让顺丰借助物流优势去获取流量入口的可行性大大缩小。
居民区收件密度低,而派件越来越依赖于冷冰冰的快递柜。丰巢作为入口价值有限,只剩下写字楼CBD是顺丰目前具有绝对优势的场景。一旦这个场景的商业价值被其他人拿走,顺丰的电商梦可能真要划上句号了。
七、结语
这些年来,顺丰的许多尝试其实都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孤傲。趋之若鹜挤破头的事偏不去抢,偏要做另辟蹊径敢为人先的事。因此有了顺丰生鲜电商、O2O、冷运等战略布局。其中有些先驱往往也会因为没有对手,在执拗中失去方向,变成了先烈。今天的无人货架,顺丰第一次要直面如狼群般的创业公司,还有各种挥金如土般的烧钱大战,这些都是顺丰需要面对的。
老板取了一个略显逼格和温暖的名字,应该也寄托了顺丰探索电商(e)新出路,满足战略需求的“足食”期望。作为老员工,我庆幸老东家迟到了但毕竟没有缺席,也为前路凶险暗暗捏了把汗。
最后,唯有祝君好运,丰e(衣)足食。
(文/西西果)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龙树资本怒斥北京大白:涉嫌私挪顺丰定增专项基金 连接世界的通道,顺丰强势布局海外仓 顺丰涉足无人货架 官方回复称还有更多想法 顺丰又火了 为它两家私募基金已“开撕”好几回 菜鸟、京东、顺丰绿色包装解决方案大比拼,你挺谁? 搜索更多: 顺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