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大众汽车集团指出,计划创设一个新的零部件业务,覆盖全球范围内五大洲的56座工厂,大约80000名员工。]
大众,越来越像丰田,或者说,那个抽象为“精益”概念上的丰田。
“排放门”是大众的生死劫,近半市值、300多亿美元灰飞烟灭,大众一度深陷“垮台”、“变卖家产”的不利传闻中。但走过“死”的威胁,则将迎来“生”的机遇。大众在这场浩劫中更加明晰了一点:如今家族化管理文化,才是危机的根本原因。
与美国当局斡旋、达成和解协议,都只是一时之策,治标不治本。大众集团及其职业经理人最重要的任务是,带领大众走上精益之路。
终于,大众集团近来的一系列动向映射出即将大改的迹象。整合零部件业务、重写大众、斯柯达、西雅特品牌定位,去家族化进行时……一个新的大众雏形渐渐显露。
2015年9月底,穆伦在大众处于风雨飘摇中临危受命,出任集团CEO一职。但变革并非只是更换领导人和审查公司那般简单。在穆伦被任命的同时,监事会宣布了大众汽车集团新架构,进行酝酿已久的架构重组,采用“去中心化/去集权化体系”(DecentralizedSystem)。
大众汽车决心打破集权制度,组建起四个新的控股公司,将权力下放,简化集团与品牌管理的关系。
根据战略决策,大众集团将解散集团生产部分,给予各大品牌和区域在产品开发和市场业务开展层面更独立的决策权。
到了2016年年中,大众计划将旗下不同品牌的零部件业务整合为一个新的资产体系,可以受辖于单一管理层,战略上实现统一性,进而降低成本、提升效率。而且,它考虑抛售次要资产,从而解决“排放门”丑闻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
但是两年过去了,无论是四大控股公司,还是零部件业务整合,都没有显著进展,不由得使观察人士担心,它是否重新退回集权管理?答案是否定的,今年已有迹象表明,大众的放权之路已步入轨道。
2017年第一季度时,大众品牌已经剥离了部分业务,在全球范围内,将原先旗下的多品牌销售公司、经销商公司和服务公司转至该区域大众集团分公司旗下,专心从事该品牌业务。
由于剥离了部分业务,大众品牌乘用车第一季度营业收入从去年同期的250.68亿欧元下跌24.0%至190.40亿欧元(不含中国业务中大众品牌乘用车业绩),而利润却从0.73亿欧元大幅增长1090.4%至8.69亿欧元。当然,这个惊人的增幅与去年同期对比基数居低、受到“排放门”拖累有关。但无论如何,大众品牌乘用车的改革取得了管理层期望达到的结果。
10月12日,400名管理层成员在沃尔夫斯堡齐聚一堂召开战略会议。会议上,大众汽车CEO穆伦表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各大品牌之间界限清晰,实现完美的市场覆盖度。”
集团执行董事已经根据14个客户群体的意见,为旗下三大普通乘用车品牌大众、西雅特和斯柯达设定了更为明确的分工。
对旗下品牌重新明确定位可帮助大众理顺定位重合的品牌的关系,缓解品牌激烈的竞争。下一步,大众集团将寻求旗下两大豪华品牌奥迪和保时捷定位的最大差异化,且持续将此战略延伸到其他领域。
大众重新定位品牌,为将手中的各大品牌纳入统一控股公司管理中而做准备。而控股公司架构的形成,则将意味着基于家族管理的集权模式将告一段落。
而涉及权力外放的,又何止是整车业务?除了上述变动外,两年前已有所规划的零部件整合和品牌调整回到话题中心。 共2页 [1] [2] 下一页 大众汽车排放门丑闻曝出2年来善后费用近300亿美元 大众汽车下神坛 本次召回车辆全部为中高级B级车 大众汽车走下神坛:质量与品控方面进阶并没做到领先 大众汽车:严苛把控创造高品质产品 大众汽车召回约181万辆国产和进口汽车 搜索更多: 大众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