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效应无从考证---
先看毛利率上的粗略对比。
绿地大消费板块下的全球商品直销业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绿地直采”、产业链核心平台“绿地全球购”、市场终端“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G-Super)。
由于“绿地直采”和“绿地全球购”公开数据较少,记者便根据“绿地全球商品直销中心”的模式选取可对比公司。
与G-Super“海外直采+跨境电商+全球商品直销中心”模式相对标的,有中百全球商品直销中心,隶属于中百集团旗下业务。
若取中百集团超市和百货业务的毛利率平均值为代表,与绿地商品销售毛利率进行粗略对比可以发现,绿地上半年商品销售的毛利率(2.57%)不及中百集团超市与百货平均毛利率(23.59%)的零头。
▲中百集团2016年年报
再看引流作用。
记者向知情人士咨询绿地商品销售引流作用的具体体现时,对方回答较为含糊:“首先,绿地各产业间的相互协同效应不可分割。其次,消费产业所创造的收益不一定体现在消费产业的公司上,而可能体现在房地产业的公司上,所以引流效应没有那么直观。”
上述知情人士继续对记者表示,绿地商品销售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跨境保税仓,与房地产板块的协同效应较强。
2016年初,绿地在上海成立第二大跨境保税仓——青浦跨境贸易基地。绿地2017年半年报显示,辽宁本溪市综合保税仓正在建设当中,预算投入为2500万元。
但遗憾的是,上述的一切引流效应均没有数据支撑。
严跃进坦言,对于类似大消费的概念,应该说绿地还在积极推进,但其相关“商品销售+地产”的挂钩信息比较少。
如果不玩商品直售---
把历史的时钟拨回到2015年1月21日,当时绿地在召开2014年业绩发布会。
发布会上,绿地集团董事长及总裁张玉良满面笑容地表示:“大消费是我们接下来重要的经济成长点……外国人来做中国人的市场,我觉得不应该,如果我们能把外国的东西拿到中国来卖,也蛮好。”
接下来,绿地的商品销售业务便安上了发条,滴滴答答地转了起来。
2015、2016两年,绿地在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上投入的成本分别为340.43亿元、158.34亿元,两年投入合计近500亿元。
如果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两笔成本费用能在当年拿下多少土地?
记者根据绿地拿地的平均土地成本估算,2015年可增加378万平方米的土地,2016年可增加104万平方米。
具体估算过程如下(平均拿地成本=权益土地金额/权益土地面积):
绿地2015年年报显示,较2014年新增项目储备69个,权益土地面积8075亩(约538万平方米),权益土地金额484亿元;2016年,新增土地储备项目68个,权益土地面积558万平方米,权益土地金额846亿元。
由此可得,绿地2015年的平均拿地地价约为8996元/平方米,2016年的平均拿地地价约为15161元/平方米。
再反过来用2015、2016年的两笔成本费用,340亿元和158亿元,除以当年平均拿地成本,便可得出上述结果。
之所以这么计算,无非是说明,绿地进军商品直销的代价,就是两年内错失了48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
绿地战略布局商品销售,是否略显莽撞?
毕竟,曾经要与万科争老大的绿地,现在掉落到全国房地产企业销售规模排位赛的第五名。
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认为,商品销售虽然毛利率低,但周转率快,绿地布局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可以对抗房地产调控的周期性风险。
国际金融报 原创 冀鹏茜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中国高端美业品牌美丽田园:呼和浩特绿地腾飞店即将盛大启动
绿地89%资产负债率醒目 东北子公司债务问题不容乐观
绿地辽宁公司未偿债务4.58亿 称年底前解决逾期问题
绿地雅居乐物业联姻:不到两月达成2笔合作 剑指上市?
本溪绿地资管违约非个案 绿地控股东北债务深陷泥潭
搜索更多: 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