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太极集团完成西南药业的脱壳重组工作,并取得7.6亿元的投资收益,扭亏转盈,实现净利润2.32亿元,避免被ST风险。不过,如果去除投资收益,净利润则亏损5亿多元。2016年上半年依靠对桐君阁的脱壳重组取得11.4亿元的投资收益,太极集团实现净利润9.64亿元,如果去除这部分额外收入,净利润则亏损近2亿元。
太极集团在2016年业绩预增公告中提到,桐君阁股权转让所获投资收益是公司利润主要来源。
在变卖资产的同时太极集团将业绩扭转重任放在依托太极水向大健康产业转型上。不过,在主营业务仍无起色的当下,太极水似乎并未给太极集团注入更多的收益。
盈利困境难破
承载太极集团转型重任的太极水在2015年6月推出,并制定五年实现100亿元的销售额目标。据当时官方介绍,太极水销售采用会员制方式,定价11.99元/罐,购买500罐成为会员,享受6元/罐的会员价,销售渠道主要为药店和各地经销商。
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家药店并未看到太极水的身影,海淀区一家药店销售人员表示,之前该药店出售过太极水,售价为6元/罐,但因销量不好,多被当赠品。太极集团太极养生医馆网站4月27日太极水销售数据为,太极水总销量为54259罐,售价为2880元的太极水钻石卡总销量为16930张,如此粗略计算,太极水销售额与100亿元目标有较大差距。太极集团证券部相关人员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太极水目前还在推广期间,量没有上来,没有销售数据体现。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表示,药企跨界做饮料,并不止太极集团一家,贵州益佰、同仁堂、江中等知名药企都有涉猎,但打着治病或者保健旗号噱头进行营销,从以往经验来看,消费者并不一定买账。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国内药企做快消基本没有成功案例,太极水销售失败是意料之中。“水源地、水中含有的元素以及企业品牌影响力是企业做水的三大卖点,太极集团这三个卖点都不具备,很难将太极水卖好。”
业内分析认为,国家限制药品出厂价,控制药价虚高压缩企业利润,对太极集团业绩造成影响;另一方面药企越来越多,竞争加大导致企业生存压力过大,但太极集团想借助太极水转型大健康产业扭转业绩并非易事。在上述分析人士看来,太极集团目前对于制药主业经营没有明确发展规划是造成难以盈利的主要原因。“太极集团应当对企业经营发展做出规划,改变整体经营状态,不然很难实现真正盈利。”
北京商报记者 刘宇 郭秀娟 共2页 上一页 [1] [2] 太极集团公开叫板食药监总局 公司承认带了情绪 广西抽检药品发现42批次不合格 涉及太极集团 太极集团与食药监总局杠上 产品再上黑榜大呼不服 太极集团“质量门”频发或引信任危机 债台高筑业绩承压 太极集团质疑“靠眼检验”续:食药监总局称按规检测 搜索更多: 太极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