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集团依然没有走出依靠变卖资产支撑业绩的困境。太极集团发布最新业绩预减公告称,公司一季度净利润为下滑状态,下滑幅度约为99.78%。这与太极集团不久前披露的2016年净利润预增305%形成较大反差。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太极集团业绩增减情况取决于资产变卖后的资金是否到位。自2010年以来,太极集团业绩持续低迷,依靠出售旗下两家上市公司平台度日的同时转型大健康产业,但转型效果并不乐观,变卖资产收入依然成为太极集团业绩支柱。
业绩大幅下滑
没有变卖资产收入的太极集团业绩大幅下滑。太极集团近日发布公告称,2017年一季度公司预计净利出现大幅下滑。业绩预告显示,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17年一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为200万元,同比降幅约为99.8%。
太极集团将一季度业绩下滑原因归结为公司投资收益减少。公告显示,业绩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公司在2016年3月完成了对控股子公司重庆桐君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桐君阁”)重大资产重组的股权过户,将获得的重组收益计入了2016年一季度投资收益。
旗下资产重组获得收益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并非首次出现在太极集团业绩公告中。今年1月,太极集团发布2016年度业绩预增公告称,受益于桐君阁完成重大资产重组获得收益;公司控股子公司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南药业”)转让重庆大易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股权获得收益及全资子公司太极集团四川南充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充制药”)取得拆迁补偿收益,公司预计2016年实现净利润为9.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幅度约为305.21%。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两次业绩预告中,影响业绩的因素只有旗下资产重组收益和拆迁补偿收益,太极集团自身制药等业务并未提及,变卖资产获得的投资收益成为太极集团业绩支柱。北京商报记者致电太极集团董秘办公室了解太极集团制药等业务收益情况,以及针对目前业绩情况的分析和应对策略等,电话处于无人接听状态。
变卖资产度日
变卖资产一度成为太极集团业绩挽救之手。重组西南药业和桐君阁之前,太极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占有3家公司,分别是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
2005年太极集团、西南药业、桐君阁交叉关联担保导致资金出现数十亿元的担保黑洞曝出。经过几年清理却未见成效,重庆政府下了指示,要求太极集团必须重组旗下3家上市公司,只保留一家,把另外两家的股权关系和担保关系理顺盘活,于是便有了2015年西南药业和桐君阁的脱壳重组。
也正因为西南药业和桐君阁的脱壳重组,太极集团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在2015年实现盈利,避免被ST的风险。财报显示,2010年太极集团净利润为-1.62亿元;2011年净利润0.21亿元;2012年净利润-2.2亿元;2013年净利润0.13亿元;2014年净利润-2.77亿元。 共2页 [1] [2] 下一页 太极集团公开叫板食药监总局 公司承认带了情绪 广西抽检药品发现42批次不合格 涉及太极集团 太极集团与食药监总局杠上 产品再上黑榜大呼不服 太极集团“质量门”频发或引信任危机 债台高筑业绩承压 太极集团质疑“靠眼检验”续:食药监总局称按规检测 搜索更多: 太极集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