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即面膜被国际巨头欧莱雅收购时,部分人流露出质疑和担忧,嫁入豪门看似光鲜,但小护士、羽西的消失警示,豪门婚姻并不容易。
目前,美即的情况不乐观:
被收购后的下半年,净利润下滑80%,2016上半年亏损15亿,近期又爆出回款不足2亿,较比巅峰时期下滑90%。
销售量长期稳居市场第一,年销售10亿,成为名副其实的面膜大王;赴港交所上市,超额认购784倍,成为当年港交所叱咤风云的“股王”;联姻欧莱雅,嫁妆高达51.5亿,美即犹如聚光灯下的名媛,风姿绰约。
究竟是性格不合,还是生活压力攀升,美即婚后坏消息不断,不断淡出主流时尚圈,被一叶子、美迪惠尔等后来者抢尽风头,从风华正茂到老态尽显,留给吃瓜群众不限唏嘘。
勇者名媛
起初美即定位中高端,以商场专柜为销售渠道,采取5片式包装,价格在70-80元间,但销量极少、最终流产。一方面是因为玉兰油、兰寇等国际品牌牢牢把握中高端市场,新品牌很难突出重围;另一方面是美即只卖面膜,单品类难以支撑商场百货高昂的成本。
此时,国内的面膜大都定为特殊护理品,主要针对问题肌肤改善和急需改善肤质的消费群体,产品定位中高端、价格昂贵,覆盖人群少,消费频次低。
专柜受挫后,美即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单片面膜,共有抗皱、美白、补水等15个SKU,每片售价8元。美即此次举措堪称开面膜的先河,引导面膜走向另一番局面:
面膜大众化。当时市面全是5片面膜的组合装,玉兰油面膜单片20-30元,其他高端品牌面膜价格更贵,SK-II单片价格就超过600元。美即单片价格8元,绕开中高端市场,开启平价化时代。
面膜快消化。此前面膜属于特殊护肤品,消费频次低,SK-II更是传递出每月只能使用两次的信息。美即提出“停下来,享受美丽”的理念,营造出敷面膜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氛围,可大量敷用,且消费者可以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任意选购美即面膜。
新颖的理念和平价的价格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面膜需求,在美即面膜的货架前,一位位美女手拿着任意搭配的面膜组合。
随着模仿者逐渐增多,单片面膜形成一种主流,面膜也由特殊护理品转型为快消品,销量大幅度增长,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2005年,在屈臣氏国道货架的断头处,陈列出一面墙的美即。两年后它成为屈臣氏面膜品类销量第一品牌,占据美即销售额的70%以上。事实上,当美即入驻屈臣氏时,冒着很大的风险。
屈臣氏门店数量只有50家左右,尚未形成大规模的连锁趋势,覆盖面较窄;且销售扣点高、账期短,且需要承担公摊费用,开税还很繁琐;更重要的是屈臣氏实行末位淘汰制,西藏红花、素儿、八杯水等品牌没有任何区隔,美即竞争激烈。
由于看重屈臣氏选址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圈,且定位保健美容,目标人群为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尚女性,这让美即狠下心来放手一搏。
值得庆幸的是,屈臣氏后劲发展足,扩张速度极快,10年时间全国发展到2600多家。而美即这成为屈臣氏扩张背后的最大受益者,面膜销量蹭蹭往上涨。当屈臣氏渠道稳定后,美即逐渐向KA等传统渠道渗透。
2009年,美即面膜逐步占领面膜市场的15%左右,一跃登上面膜老大的位置,并连续蝉联5年桂冠。
“停下来,享受美丽”的广告遍布人们生活中吃、住、行的每个角落,地铁、电视、网络轮番轰炸。温婉的音乐,清新的画面,细腻的独白,让每个女性愿意静谧下来“美即一刻”。 共2页 [1] [2] 下一页 欧莱雅中国变局? 电商激增、美即拖后腿 美即面膜被曝业绩大跌前景堪忧 面临激烈竞争格局 美即被曝业绩暴跌 销售额仅有巅峰期一成 盘点不得不知的10大中国面膜品牌 谁曾比肩美即 美即面膜半年减记2.13亿欧元 欧莱雅二季度逊预期 搜索更多: 美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