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继去年以338亿元人民币完成母公司中国建筑的地产项目注入交易后,中海地产(以下简称“中海”)以310亿元交易对价买入的中信地产及中信泰富旗下地产业务整合,预期也将于今年内完成。
“关于中信的整合,已经接近尾声了,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完成这单交易”在8月22日中海2016年度中期业绩会上,中国海外发展董事局主席郝建民如是说。
对于交易双方,这无疑是个双赢局面。传统的开发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改变迫在眉睫。换而言之,在国企整合浪潮下,通过整合其他公司地产业务获得土地储备和项目以实现外延式扩张,最终做大做强房地产主业,是中海地产自2010年始便在进行的一大战略布局。
中信建投地产首席分析师陈慎曾在一次分享会上对记者表示,对于未来的企业发展空间而言,国企可能更加有优势,“国企一方面有资金,另外一方面有资源,可以通过整合来实现储备的增量。我们可以看到中海去年并购了中建股份,今年又并购了中信地产,不但增加了项目,还优化了一二线城市的储备”。
与中信的整合,加大了中海提高销售目标的底气。郝建民在业绩会上表示,目前与中信的交易已进入尾声,考虑到并购因素影响,今年中海的销售目标将提高13%至2100亿港元(约合1795.95亿元人民币),未来“十三五”规划内,中海的合约销售目标有望达到4000亿港元(约合3420.85亿元人民币)。
现实的另一面是,蝉联“最赚钱房企”多年,在后千亿时代,中海的并购生意又将如何进行?
拿地骤减的秘密
2013年,中海新增土储总建筑面积达到882.8万平方米,与2012年全年相当。2014年,中海新增土地面积1174万平方米,拿地金额424亿元人民币。步至2015年,中海开始收缩在购地方面的支出,是年仅购入17 幅位于国内 13 个城市共 596 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2016年上半年,中海仅拿下分别位于济南、香港、南昌和长春的共四幅地块,折合建筑面积共228万平方米,总计拿地金额99亿港元。
有中海内部人士向记者解释,2016年上半年较少拿地的主要原因是,与中信的整合最快今年内便可完成,届时资产包注入,将为中海提供大量优质的土地资源。
2015年5月,中建地产直营业务注入中海地产完成,这为中海带来约1100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2016年,中海通过增发配股的方式收购中信楼面面积3155万平方米的土地资源,折合地价仅3550元每平方米。这些项目主要分布在一二线城市,合计权益建筑面积2352万平方米,相当于中海去年年底土地储备的57%。
花旗称,一旦与中信交易完成,中海土地储备将进一步增加至6700万平方米,从而令其降低在公开竞投的需要。
这家企业从2010年开始,便进行大规模兼并收购来获取土地和项目资源,截至目前交易对价近700亿元,涉及数千万平方米土地储备。郝建民表示,未来会多以并购及合营方式进一步增加土储。
2010年3月,中海地产以约15亿港元收购蚬壳电器50.1%股权,同年6月,蚬壳电器正式更名为“中国海外宏洋”。
这家企业因持有光大地产约70%股权,从而令中海透过这次收购成功控股光大地产,并获得蚬壳电器在北京、广州在内的6个城市约19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
2013年8月,中海宣布其控股股东中国建筑股份,拟将旗下多个平台的房地产发展业务注入中海地产。注入方式为中海地产母公司增发股份16.9亿股,认购总代价约338.2亿元人民币。
2016年3月14日,中海宣布以310亿元收购中信股份旗下的中信泰富及中信地产全部股份。其支付方式包括,中海将向中信配发约10%股份,合共代表297.24亿元价值;此外,中海需向中信转让其资产对价,价值约61.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往的收购过程中,除中海宏洋外,中海其他两宗收购并未支付现金,而是采用了资产置换、发行新股、配股等方式。
这得以让中海保持充足的现金流。2016年上半年中海地产持有现金达1179.73亿港元,现金短债比7.11,现金总额甚至超过了企业的总有息负债额,出现了10余年来的首次净现金状况。
郝建民特别指出,10多年来公司首度出现净现金状况。这是由于国内流动性改善,集团销售回款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至720.7亿港元,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集团于6月底出现净现金状况。 共2页 [1] [2] 下一页 中海地产业主5年办不下产权证 数千万维修基金被挪用 中海地产人事震荡 千亿老大哥陷变革烦恼 中海地产人事地震业绩落后 管理模式现危机 内部整合拖累中海地产:陈谊离职 孔庆平荣休 利润王中海地产醉心拿地创新少 几乎全是吃老本 搜索更多: 中海地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