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撕裂还是合作共赢?
万科独董、知名经济学家华生18日、19日两度在个人微博上披露万科17日董事会内容。华生现任东南大学教授,2011年起任公司独立董事。
华生在18日发布的微博中表示:“万科董事会我发言说,宝能举牌后我曾多次批评万科管理层的轻率表态,高度肯定华润过去在公司治理中的基石作用。但华润长期摇摆后今天突强调要坚决控股。”
19日下午,华生再度发布微博称“在宝能因故只求全身而退的情况下,华润提出否决深铁入主,让万科巨资收购深铁土地,待事过落定再对华润等增发股份的方案则遭到独立董事一致反对,因这太过自私会更大损害其他股东利益”。
随后,华生删除上述微博发言。
从独董华生的态度中,可看出,多方担忧目前万科的股权之争将出现“多败俱伤”的局面。
万科股权之争如同夜幕般扑朔迷离
万科的公司治理结构一直都存在着本质缺陷,这已经被业界共识。由于股权高度分散,万科的发展壮大并成为业界标杆,是大股东放权、管理层高度自治以及企业价值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激烈的股权争夺战火下,万科被业界熟知的出色行业研判能力被掩盖了——在很多年里,万科对于房地产行业的节点性判断,都成为同行经营决策的指挥棒。
正如2014年万科高调宣布转型“城市配套服务商”之后,众多开发商立刻跟进这一风向标的概念,纷纷进入房地产下半场的转型期。
近两年,房地产行业新的模式不断涌现,多元化成为开发商纷纷布局的方式,但万科的多元化却甚为特别:所有的新业务都围绕房地产展开,而不做跨界尝试,如机器人围绕物业服务及养老产业展开、VR围绕产业地产展开、教育和养老围绕万科社区和业主展开。此次“地铁+地产”的能否再次成功破局新的地产开发模式?这仍然未知。
没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在不同的时代均保持生命之树长青,在求新求变才能拥抱新时代的行业变局大势面前,万科的“地铁+地产”的尝试,仍然值得期待。
从各大房企披露的5月份销售数据看,目前万科、恒大、碧桂园三家开发商销售额均已破千亿。
2015年,万科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8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在国内地产公司中排行前茅。公司自1991年上市以来累计盈利超过1000亿,累计分红189.44亿,分红率为18.93%。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公司盈利规模攀升,以及分红比例的提高,投资万科的回报率逐年上涨。今年早些时候,万科宣布2015年度分红派息方案为每10股派送人民币7.2元(含税)现金股息,分红比例超过当期净利的40%。从财务数据来看,万科称得上是一家经营绩效卓越的企业。
还有几组数据可以反映为何万科的股权如此诱人。从其2015年年报看,过去一年,除了销售额创下新高,物流业务和海外拓展发展迅速外,其房地产的资产证券化也取得不错进展,更重要的是万科投资能力变强。万科2015年的资产负债表显示,有两部分资产增幅最多,一是存货,增加了500亿左右;二是长期性股权投资,增加了130亿左右。
增加的500亿存货也显示出万科的地盘越来越大,更让业界眼馋的是,万科各地成立的分公司或业务分部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区域和领域。去年万科投资超过了93亿元,发起成立了191家公司,又新收购了50家企业。而2014年,万科总共成立了109家新公司,收购的公司只有11家。
万科2015年的合并利润表显示,在总共331亿的营业利润里,投资收益达到了35.6亿,占比超过10%。公司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联营合营公司实现的万科权益利润、以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项目合作而实现的收益。从大规模对外投资过程中,万科开始逐步学习投行思维,懂得利用企业平台孵化新的上市公司;通过收编更多有战力的部队,再加以万科化的整合而让自己实力越来越强。
万科股权之争行进到现在,是各方利益撕裂还是达成共识实现合作共赢,将关乎这家房地产标杆企业及民营企业的命运。如果通过此番长达一年的股权之争,各方达成合理、科学、稳固的股权结构,将是各利益方之幸、中国企业界之幸。(第一财经 胡易 实习记者 姚亚楠) 共2页 上一页 [1] [2] 万科管理层站到危险边缘 “宝万之争”仍未收官 万科重组三大待解谜团 万科与华润翻脸 央企利益不太可能让渡给地方国企 万科和华润撕逼的算术题 到底是谁算错了? 华润集团否让将接手宝能系所持万科股份 搜索更多: 万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