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远离误区
同洲电子的互联网转型,全程充满了任性。在产品不被认可的情况下,为赶热点,不思考问题在哪,换个形式就再上,后期的转型更是充满了资本游戏的味道。试问这样的企业转型,怎么可能成功。
跳出同洲电子那些不靠谱的转型目的,以审视一家传统企业转型互联网的目光来看,同洲电子做错了哪些?陷入了哪些坑?
“互联网+”不是产品
在转型期间,袁明一边不忘记提醒舆论,同洲电子是广电行业龙头企业,一边忙不迭地宣称公司在进行互联网转型。2014年3月,袁明向外界透露,同洲电子即将改名,拟将公司原名“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深圳市同洲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袁明的说法,这样的更名是为了实现同洲电子向互联网企业的转型升级。“电子”已经无法确切体现公司进军电视互联网的战略发展布局。同洲电子要做一个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更名是一种宣之于众的定位,可整个公司却依然按照传统企业的渠道模式、产品推广和研发体系运行,骨子里的定位显然不是“互联网+。”
这种定位之殇,最终导致了同洲电子在产品线和渠道线上的功能性紊乱。而这一点并没有被同洲电子准确认知。对于盒子与电视的失败,同洲电子辩称,这是由于国家对OTT盒子的政策发生变化,才造成销量下滑。由于OTT市场格局调整,未来同洲电子的电视产品将更多地向“广电一体机”的方向推广,即与广电运营商进行业务套餐捆绑,来推广一体机。
期望再一次重投广电怀抱来重振雄风之时,同洲电子又在2015年12月,拟用5 000万元投资结盟优酷和国广东方,获取拓展广电有线运营商市场的互联网牌照和内容,同时斥资1.5亿元打造“互联网+智能硬件”孵化平台。
“今天抛出一个战略,明天又换了一个方向。”在业界对袁明的这种观感中,或多或少让人感觉很像互联网产业里的一位战略家——盛大网络陈天桥。而两家公司的败绩,也有所相似。
同洲电子的败绩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传统企业在“互联网+”之中的定位问题。以乐视为例,从在线视频到进军互联网盒子、智能电视和智能手机,一路多有斩获。而同洲电子与其路径相似,却仅仅多推出了几样新产品。同洲电子以产品来理解“互联网+”,从一开始就错了。
互联网玩法的三个误区
同洲电子和一众在“互联网+”上转型失败的传统企业一样,只是看中了“互联网+产品”,而忽略了“互联网+”的玩法。
一是过于看重互联网化和所谓的创新。在同洲电子的轨迹中,其所谓创新,可以揶揄为让传统产品连上互联网,尤其是互联网盒子,其实就是一个机顶盒的2.0版。但这种互联网化的结果,仅仅是跟风于市场上主流的同类产品,而创新的部分,也往往得不到用户认可。其中尤以自创系统、主打安全的同洲电子手机为甚,这条路早在2011年互联网手机泛滥之时,就经过百度、阿里等深度定制系统的证伪。
二是过度注重模式而忽略了内容。同洲电子的互联网盒子、智能电视不受待见,并非DVB+OTT模式有误,而是这一模式其实和当下互联网盒子、电视与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之间的合作,并无实质区别。反而,从在线视频领域发展而来的互联网盒子、电视企业,较之仅仅依附资源而不自产内容的传统硬件企业,更为注重在内容上的生产。大量的自制剧和对各种IP资源的影视转换,都让其形成了独有的内容资源。资金链已颇为紧张的同洲电子,则是在2015年才开始联手在线视频,并试图通过和中超联赛合作,来运作独占IP,可为时已晚。
三是过度注重产品而忽略了渠道。“互联网+”的真正核心魅力,不仅仅是让传统产品联网而形成跨界“打劫”的形态,更是依靠互联网对渠道的超强扁平化和长尾效应,最大限度地降低渠道成本和吸纳用户。同洲电子恰恰只是在产品上紧靠“互联网+”,在渠道上却沿用过去的旧模式,造成了它的“画虎不成反类犬”。尽管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也如同许多传统产业如服饰,无法一股脑投靠电商而抛弃实体店一般,但这些原因只能让它们在左右为难中陷入沉沦。
类似如此逆向式的“互联网+”的案例,其实是传统产业在“互联网+”转型中的阵痛。同洲电子只是在这场巨变中,试错失败的一分子,但绝不会是最后一家。
■文/张书乐,《商界评论》杂志 特约撰稿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同洲电子承认员工涉嫌窃取宇龙通信技术机密 搜索更多: 同洲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