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的溃败
DVB+OTT(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的三网融合)是同洲电子的另一大转型业务。作为数字电视机顶盒曾经的霸主,同洲电子在进军互联网电视盒子之初,便希望通过整合有线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形式,来强化自己的产品优势。
2014年9月,同洲两次在全国30多家报纸同时投放大幅广告,高调发出“某米某视机顶盒,明天可能是你们最后一个中秋节”的挑战书,同时拿出了自己的DVB+OTT盒子——飞看盒子。袁明对于这个名字中就有着非看不可意味的盒子,期待相当高,宣称要在两年内拿下1亿用户。
袁明的底气,依然来自于他倚若长城的广电系统。在内容上并不具备差异化优势的飞看盒子,其主要卖点在推广策略上——用户只需缴纳99元押金和8元月租,即可免费领取售价499元的盒子。
这一策略,总不免让人联想到当年的机顶盒推广策略。同洲电子过去和广电收费进行类似的捆绑销售,才得以被用户不情不愿地请进了客厅。
但很快,飞看盒子的神话便告破灭。按照官方口吻,同洲电子在2014年已在辽宁、甘肃、贵州、湖南地区完成了 DVB+OTT 的布局工作。这依然是按照旧有的和广电的合作模式,进行逐省逐市的推进。这样的推广方式,在面对直接用电商平台进行全国同步覆盖的互联网盒子时,显得力不从心。
更何况传统的渠道布局,会加重产品成本,带来极大的资金链负担,远不如直接扁平化渠道的互联网模式。当初小米在对阵传统手机厂商时,就交出了同类产品价格仅对手一半的答卷,实现完胜。
与之相似的,同洲电子在高调推出盒子之时,还更加高调地推出了“能承载同洲梦想的电视机”——“飞TV”。这款产品号称能“一键集成DVB+OTT,无需机顶盒”,融合了电视、广电和互联网。
然而这个产品在推出之初,其失败的命运也如飞看盒子一样已经被埋下。这并不是同洲电子作为一个机顶盒厂商,在电视机行业不具备品牌竞争力,而是同洲电子对产品的营销、渠道、定位都存在缺陷,这样的产品无法在互联网时代走远。
果然,1亿用户的目标成了泡影,立志“第一年5 000万”用户的飞看盒子一年之后仅实现了目标的4%;承载同洲电子梦想的“飞TV”共计售出1088台,依旧和曾被寄予厚望的手机一样,在市场上可以忽略不计。2013年,同洲电子全年净利润骤降75%。
同洲电子在多元化转型的路上,从手机、三网融合、飞系列的全面出击到全部败北,让公司状况也因此急剧恶化。
2014年同洲电子营收16亿元,锐减18%,净利润更是亏损高达4.2亿元。这样的两相挤压下,同洲的资金链开始绷紧。2015年,同洲电子多次爆出拖欠工资、货款和裁员等状况,并最终导致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总溃败开始……
“小乐视”的失败
同洲电子的转型路,与国内乐视的发展历程相似,都涉及到从电视-盒子-手机-其他的路径。可如今的乐视生态做得风生水起,走着相似路径的同洲电子却在多元的路上挣扎。同洲电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1.一言堂下高管流失。乐视多元化的这3年,旗下的6个板块分别引进了包括中国银行副行长王永利、光线影业总裁张昭、魅族副总裁马麟、央视著名主播刘建宏等在内的40多位人才。而同洲电子转型的这几年,先后有17名高管陆续离职。
2006年,上市不到一个月,独立董事何栋材和董事刘长华便选择了同时离开。至此,同洲电子高管以每年2位的平均速度出走。其中,2008年,副总经理高长令辞职并套现1 034.18万元;2014年,董事兼副董事长孙莉莉辞职,套现8759.18万元。高管以辞职加套现的方式,彻底离开转型中的同洲电子。
这些高层为何纷纷选择离去?原来自老董事刘长华2006年去职后,同洲电子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就变成由袁明一人担当,其偏执的性格成为同洲电子发展的桎梏。袁明曾说:“我是个偏执狂,做什么事情都像疯掉了一样。”
袁明执着于转型却毫无战绩,让高管们对公司的发展愈发不乐观,再加上其独断的作风,让不少有不同想法的高管选择走人。在同洲电子转型的关键期,人才的战略意义至关重要,而强势的袁明非但没有聚拢一批人才助力转型,却流失了一批培养多年的高管,这也是同洲电子转型乏力的重要原因。
2.只说不做,纸上谈兵。乐视的讲故事能力在业内堪称一绝,每次发布会都能成为股价的推动器。而同洲电子的发布会手法生涩,且项目执行经常跳票,给人以炒作的感觉。
2014年1-2月,同洲电子连发三条利好消息,包括发布960安全手机,河南DVB+OTT项目拓展,以及赞助中超联赛。但同洲电子的股价却累计下跌2.32%。“一下子出的公告或消息太多了,更像是造势、炒作,有点消化不了!”一名投资者表示,“尽管同洲电子在努力讲各种故事,但市场倾向于不埋单。”
投资者不埋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洲电子的项目经常跳票。960安全手机推出之时,曾两次修改发布时间;飞看盒子1亿用户的目标,卖了25 000台后,便再没有了下文。投资者对此的评价是,“牛吹出去了却没见卖产品,不能总开发布会但就是不兑现。这样下去你的公司怎么能让人相信?”项目执行与战略发布的明显落差,使得同洲电子的转型故事,不那么有吸引力。
3.转型沦为资本游戏。2015年,贾跃亭累计套现乐视股票共计100亿元,免息5年再借给乐视。此举引发业界热烈讨论。而乐视在获得这笔资金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2013年,袁明一度拿出自己所有的股权做质押融资,为公司提供资金支持。然而,飞看盒子、飞TV和飞Phone三款终端产品的惨败,让袁明损失惨重。之后,袁明的股票质押与套现就开始变味。
从2014年9月开始,到2015年2月的5个月时间里,袁明通过大宗交易,先后减持了同洲电子9 574万股的股权,按照参考市值计算,套现约5亿元。与此同时,袁明还将手中剩余的股权进行了多达20次的质押。到2015年5月,袁明已经质押了其手中96.53%的股权,按照当时的市值,这笔股权最少可以给袁明换来6亿元的资金。套现超过11亿元!袁明究竟将这些资金用于何处,外界无从知晓。只是,这一期间,同洲电子开始频繁传出资金链紧张的消息。
齐白石有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同洲电子与乐视,两者发展路径相似,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效果。从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推出集群产品,到面面俱到却都浅尝辄止;从不顾大局已定强推手机系统+硬件的组合拳,到产品无容身之地。同洲电子主业下滑严重,转型没有战果,人才大量流失,企业亏损严重。同洲电子和袁明为自己的投机与偏执付出了沉重代价。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同洲电子承认员工涉嫌窃取宇龙通信技术机密
搜索更多: 同洲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