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
天威集团在2007年一系列动作让英利倍感不安,上游材料多晶硅开始被天威集团掐在手中。曾有媒体报道,兵装集团董事长尹家绪说:如果不能夺回对天威英利的股权,则要用“央企的打法”,支持天威集团在其他地方将太阳能电池和太阳能多晶硅一起发展。“我们从来不受人摆布!”尹家绪这样说道。
2007年,天威保变持股51%天威四川硅业有限责任公司。同年,在四川注册天威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及天威新能源(成都)光伏组件有限公司。
2008年1月,天威保变与乐山电力(51%)注册资本5亿元共同组成乐电天威,天威保变控股49%。
多晶硅大省四川几大多晶硅巨头背后均有天威的身影。
英利紧跟其后。在乐电天威成立后仅仅隔了两个月后,英利便宣布成立六九硅业有限公司,该项目公司注册资金1.9亿美元,项目总投资126亿人民币。
英利迫切成立六九硅业,一方面是由于多晶硅在2007年暴涨,英利看中多晶硅产业的潜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作为原料的多晶硅昂贵,英利无法忍受从上游端便受制于人。
有接近英利高层人士对《能源》杂志记者透露,2007年9月,苗连生已经在秘密筹备硅料场,并起名“筹粮处”。
除在上游原材料硅料的硬碰硬之外,2010年12月,天威集团拟在澳大利亚建设太阳能电池工厂,而当时有媒体公开报道指出天威集团此举“意在沛公”,称该项目并不成规模,而实质上要借机向英利集团示威,加码天威英利股权争夺战。
工程建设需要时间,不论是天威集团,还是英利都没有料想到两年后的多晶硅大败局,在这场败局中,天威系遭受几近灭顶之灾,而英利也元气大伤。
2011年,是让整个光伏产业人难忘的一年。也是在这一年,英利开始走上连续亏损的道路。
先是多晶硅价格崩塌。2009年,多晶硅价格已经在300万元/吨急转而下,到达2011年上半年价格约为每吨60-80万元,而2010年刚投产的六九硅业曾宣称,六九硅业投产后生产成本业绩达到每公斤28美元,而满产后生产成本每公斤22美元。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到2009年下半年,多晶硅价格急转直下,呈现出断崖式下跌。进入2012年价格已经低至12万元左右。截至2015年12月,国内企业对外报价平均在11.25万元/吨左右。
天威硅业于2014年1月2日宣布破产,欠母公司天威保变债务达8亿元无力偿还。新光硅业3年亏损额高达11.5亿元,与2014年8月申请破产。2014年11月17日,天威保变控股49%的乐电天威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截至2013年年底,乐电天威债务总额21亿元。
天威集团败北新能源,而英利的六九硅业才刚刚投产一年。在上游原材料多晶硅的斗争中,两大集团两败俱伤。
根据2011年英利第四季度财报,六九硅业亏损22亿7千5百万元,商誉减值2.7亿元。
有分析指出,六九硅业的失败不仅仅是多晶硅价格下跌所导致。核心技术并没有吃透导致生产成本一直居高,并未真正到达预期价格也是六九硅业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再加上,由于污染问题严重,保定市政府为治理大气污染,强制要求六九硅业在2012年10月18日停止多晶硅生产线。
对比2010年时英利尚能实现2.15亿美元净利润,虽然2011年英利全年光伏组件出货量同比增加51.1%,在这样优秀的成绩下,公司整体却难以维持盈利,开始首次出现大幅度亏损。
失控的扩张
在英利一系列败因中,最为直接的,就是英利对上下游扩张的失败。
2012年,在紧接着六九硅业重创之后,苗连生又在宁夏中卫30MW的并网光伏电站组件设备招标中,爆出了低于业内平均价格6元/瓦的价格——5.18元/瓦,再度引发国内光伏界价格战。
对于这系列举动,业内人士褒贬不一,一方声音认为,在2011年遭受六九硅业重创后迎头而上,反而为英利带来了巨大资金链压力;而另一方则认为,2012年至2013年两年,是我国光伏制造业你追我赶的两年,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英利此举也有诸多利益考量和无奈。
但毫无疑问,从2008年开始便以“价格杀手”“搅局者”著称的英利,在这场价格战役中也没有捞到多少好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2013年上半年,苗连生亲自开车在西部、西南部地区考察,初步确定英利下游电站布局。
有许多光伏企业也在从逐渐从光伏产业上游延伸至下游。但对于英利来说,切入下游的时机来的不太巧妙。例如目前国内光伏电站运营商龙头企业爱康科技,也是从制造业杀入下游电站端。当相比其爱康科技组件边框业务为支撑,“双反”中受到影响更小;天合光能市场更集中在日美,受到损伤低于英利;而反观英利,作为支撑的光伏组件业务在2011年、2012年的“双反”中已经遭受创伤。
光伏电站运营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需要较多资本投入。光伏电站的初始投入高(100MW电站通常需要8-10亿元的投资),而这对于已经开始存在资金压力的英利来说,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
结合实际情况考虑,早在2012年中旬,中诚信国际便给出——“由于产能快速扩张,英利能源投资规模较大,并且目前在建拟建项目投资规模仍较大,资产负债率存在进一步上升压力。”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英利在2013年“千亿决战光伏电站下游”就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意味了。
在2013年6月,英利获得了国开行1.65亿美元的贷款,该部分短期贷款主要用来采购原材料——多晶硅,另外部分资金会用于光伏电站的建设。此举一出,便有美媒称国开行系豪赌。
其中,1.1亿美元为一年贷款,5500万美金为三年期贷款。也就是说,截至2016年6月,英利还有5500万美金的贷款需要偿还。
事实证明,急行军进军下游电站并未给英利的困境带来好转,甚至很多电站项目更是为“他人做嫁衣”——还没到手捂热便又要被迫变卖还债。
然而这背后一方面是英利自身寻求转型突破的急迫性,一方面迫于双反压力,而另一方面,国内逐渐开放光伏市场,若干新兴利好政策在背后做隐形推手。2013年7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一时间引爆国内光伏市场。
截至2015年5月,英利光伏电力投资集团对外宣称,在海外,英利储备建设300兆瓦优质电站项目。在国内,英利拥有1.6吉瓦的光伏电站项目储备。其中在建项目560兆瓦,100兆瓦项目已经完工。预计全年可实现400—600兆瓦电站并网发电。
2015年6月3日英利宣布与同煤集团合作开发的一期5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在山西右玉正式并网之后。6月底,总投资10亿元英利广平50兆瓦光伏地面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在这个项目中,中广核融资租赁公司对英利提供3.2亿元融资租赁。
2015年9月21日英利在宁夏的首个大型地面光伏电站宁夏利能中宁30MW于顺利并网发电。英利并网项目达210MW。
仍然还有部分海外项目尚未开工,后续能否顺利进行尚且是一个疑问。
然而,这部分资产还没有捂热产生电费收益,由于债务危机,英利不得不频频出售电站资产。截至2015年8月,英利已经成功出售54兆瓦电站项目。
除此之外,英利的“战役”过于分散,战线太长,也使得英利整体看起来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除了太阳能以外,英利集团下还有很多“副业”,比如秋收农业集团,是其中最早的农业子公司河北秋收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于1999年成立。另外还有源盛地产集团、现代服务集团等等,产业涉及地产、农业、物流、电子商务等领域。
在光伏寒冬几年,英利卖橄榄油这一典故也被大众津津乐道。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英利4年亏损逾15亿美元 为同行代工谋自救
英利巨亏15亿美元寻求不破产 推新偿付计划
英利被爆变相裁员:冗余的员工调到最累的岗位
英利争议再起:被爆变相裁员 单季亏损近一亿美元
巨额债务压身 英利欲引入战略投资人
搜索更多: 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