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质疑
中银基金溢价买股三大疑惑待解
虽然公司对于记者的采访给出书面答复,但是看似冠冕堂皇的词句,记者却始终没有发现中银对此次“高价买股”有何合理解释。
疑问一:为何溢价参与增发?
对于参与的原因,公司给出的解释是“经过反复分析研究、实地调研、仔细甄别、慎重作出的投资决策。”
可是,无论从长江证券近期的成交价格和成交量来看,中银基金都本可以做一个“更好的买卖”。
从长江证券近期的股价走势来看,直至昨日,长江证券20日平均价仍低于12.67元。
从长江证券近段时间的日成交量来看,截至昨日,其20天平均成交量为3613万股,远高于中银基金参与增发买进的1200万股。
可见,如果中银增长基金看好长江证券,在近段时间完全可以在二级市场,以合理的价格买到1200万股。
那么,既然经过了反复研究和实地调研,看好长江证券这只股票,为什么中银基金在之前不下手,一定要选择在增发时溢价进入呢?
疑问二:如何通过内部风控?
中银持续增长基金以高于溢价参与增发,这样的投资行为是如何通过公司的风险控制的?
疑问三:是否符合谨慎原则?
“昨日长江证券涨停了!”这是采访过程中听到的声音。
显然,对于这笔投资,中银基金人士认为是成功的,因为现在已经“赚钱”了。
不过,这种“马后炮”似的解释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公募基金受持有人之托理财,对于投资应该遵循谨慎性原则,对于类似参与 “溢价”增发的情况,应该三思而行。
【新闻链接】
长江证券复牌机构抛盘汹涌
长江证券的涨停,显然让中银持续增长的持有人松了一口气;然而,机构对于长江证券的态度,并不令人乐观。
深交所披露的信息显示,前五大买入席位中,机构专用席位占据两个,合计买入近亿元;同时,三家机构席位出现在卖出方前五大榜单,合计卖出1.56亿元。从前五大买入卖出的信息来看,机构净卖出5600余万元。从席位买卖量来看,最大卖出席位卖出8652万元,与最大买入席位买入6744万元相比,也高出近2000万元。
作为业内公认的“激进型”基金公司—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经历了2006年的创立,2007年的声名鹊起,2009年的业绩重新抬头,再到2010年的业绩一落千丈,这几番波折之后,中邮基金也被外界评为最具“赌性”的基金公司。
2010年对于中邮基金来说,可谓风波不断。因为其做法向来是“满仓”操作,在去年的熊市行情下,中邮核心优选和核心成长两只基金业绩排名再度垫底;此外,有媒体爆出,中邮旗下基金涉嫌利益输送,中邮核心优选基金的掌门人也发生了变更。
不过,中邮基金的“赌性”似乎有所收敛。在2010年上半年,中邮基金曾通过旗下4只产品掷下60亿元资金豪赌上海国资整合。但在今年2月,该基金却选择了大幅撤退上海国资整合,其撤退步伐从2010年第3季度就开始展开。
去年业绩下滑危机重重
在经历了2009年的辉煌之后,中邮基金在2010年遭遇了滑铁卢。在去年上半年“押宝”“世博概念”的中邮基金被拖累得净值大幅缩水,中邮核心优选和中邮核心成长更是损失惨重。
中邮基金如“坐过山车”般的业绩在中邮核心优选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邮核心优选在2007年还是股票基金收益率的亚军,到2008年落至同类基金倒数第3。但令人惊叹的是,2009年中邮核心优选的涨幅达105.1%,位居所有公募基金的第八名,可谓风光一时。不过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中邮核心优选的净值也是一落千丈,去年的收益率为-7.06%,排名也迅速滑落至垫底位置。
中邮核心成长更是在2010年上半年遭遇滑铁卢,排名曾一度跌至偏股型基金中的倒数第10位。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该基金份额净值仅为0.7159元, 年初以来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0.9%。
不仅如此,中邮基金在2010年遭遇到了更大的“危机”。去年5月初,有媒体曾报道称,根据去年一季度大龙地产股东进出等多方面的信息,中邮系旗下的三只基金在其中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不过此后不久,中邮基金便通过媒体发布了声明,声明称,“我公司旗下各只基金的投资行为相对独立,基金之间不存在利益输送行为。”
但事情并未因此而结束,时隔不久,在去年的5月29日,中邮基金发布公告,表示中邮核心优选基金经理王海涛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申请,经讨论决议后从5月26日起她将不再担任该基金的基金经理职务,基金经理一职由王丽萍担任。从成立之初算起,该基金已经经历了三位掌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