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内控加强
在国信证券李邵武事件、中信证券谢风华事件相继曝光后,国内投行界风声鹤唳,各家投行也随之加强了内控措施。
“原来公司的监控仅限于研究和自营部门,但近日来公司对投行部门的监控明显加强了。”深圳某中小券商投行人士说。记者注意到,一位上海投行人士的MSN签名近日则改成了“都监控了?”
与此同时,部分券商近日还多次召开了针对投行部门的电视电话会议,包括出差在外的项目组在内的所有投行人员均参加了会议。深圳某大型券商投行人士透露,“每次开会都会反复重申禁止投行人员进行项目入股。”
此外,记者获悉,一些券商正在酝酿关于投行人员持股的全面自查工作。深圳某中小券商投行人士透露,“这个月底之前就会进行全面自查。”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投行人员持股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近一段时间,深圳监管部门一直在查从业人员的持股情况,主要是填报A股持股情况,但这两天就开始查原始股的持股情况了。”深圳某中小券商投行人士透露。
券商“保荐+直投”的灰色暴利地带正越来越被关注。
刚处于萌芽阶段的“保荐+直投”,到底是否如外界质疑的“防火墙”形同虚设,是否可能存在利益输送问题?
经过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一条“保荐+直投”的利益链条逐渐浮出水面。
有深圳创投人士向记者透露,投行手中的优质项目一般会优先推荐给自己的直投企业,而直投企业看中的项目,由于保荐人的关系,能在参股价格上得到企业的照顾:券商“保荐+直投”企业可以一个普遍低于市场整体的价格拿到这些项目,而同期非券商系创投企业很难以同样价格拿到。
根据记者统计,在目前“保荐+直投”的企业中,券商直投的参股成本远低于同期非券商直投背景创投公司的投入成本,甚至也明显低于非保荐的券商直投公司入股成本。
而部分素质一般的企业,属于可申报可不申报的范畴,企业也愿意以一定的价格优惠或股份与保荐券商绑定,从而实现成功上市。
“保荐+直投”短周期
根据中投集团最新统计,国内券商直投业务启动两年半之后,截至2010年5月,8家券商直投公司启动投资,完成55笔交易,已披露的交易总额超过25亿元。
而在九家已上市企业中,除东方财富网由中金公司进行保荐承销,但却由海通证券的直投公司海通开元投资外,其他企业均属“保荐+直投”。
另据记者不完全统计,锐奇工具、华仁药业、青龙管业等三家已经过会的公司也均属“保荐+直投”模式。
其中平安证券保荐的锐奇工具有平安财智在2009年8月投资1392万元,广发证券保荐的华仁药业,青龙管业则由广发信德分别在2009年8月和2009年3月投资3200万元和400万元。
根据估算,上市成功后广发信德依据发行价即可在青龙管业获得超过13倍的账面收益,而在已上市的8家券商的“保荐+直投”公司中,直投平均账面回报率超过6.4倍。
值得注意的是,国信证券保荐的隆基硅材虽由国信弘盛在2009年2月投资5260万元入股,但因关联交易等问题在3月25日未能过会,成为少数“保荐+直投”闯关失败的企业。
由于存在“投资-辅导-保荐”的天然便利条件,券商直投参股企业从融资到上市的时间周期普遍偏短,已上市企业的平均周期仅9个月,包含已过会的3家公司11家的平均周期也只有1年。
从投资的时间周期来看,记者统计的12家券商“保荐+直投”公司,均为上市前项目,即券商作为保荐人经过多年的辅导后,在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最后阶段,选择让旗下的直投企业参股,其流程应为“辅导-投资-保荐”。由此可见,保荐券商在选择直投对象时,相对非券商背景创投企业优势十分明显。 共2页 上一页 [1] [2] 勤上光电信披违规 国信证券未尽责 银河证券H股IPO难掩资管短板 3款产品业绩排名倒数 光大证券保荐质量令人忧 三成自撤两成被查 南方食品分红引调侃 方正证券自摆乌龙 国都证券3月份荐股全跑偏 推荐天齐锂业走眼 搜索更多: 证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