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胖吗?一份最新报告或许会改变你现在的答案。
1月15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布重大报告。该报告由全球75个医疗组织支持,参与撰写的56位国际专家向全球呼吁:摆脱仅依赖身体质量指数(BMI)的方法,重新定义何时将肥胖视为一种疾病。
该报告突破固有认知,提出判断肥胖是否为疾病不能只依赖传统的BMI计算,还需在测量体脂、腰围等指标的基础上,评估个体的客观疾病体征与症状。“这是一种新颖且精细的肥胖诊断方法,也是报告的最大亮点。”上述报告撰写者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潘安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传统定义不清
“临床肥胖”概念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肥胖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估计,目前全球有超10亿人处于肥胖状态。《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02年的22.8%和7.1%相比大幅增长;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并呈逐年递增趋势。
近年来,“肥胖”“减肥”等话题的热度居高不下。生酮饮食和地中海饮食成为流行的减肥方式,明星减重的新闻引发热议,肥胖症新药物的研发备受关注……与肥胖相关的各类话题总是能吸引公众的目光。
潘安说,公众的讨论很热烈,但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且基础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肥胖。
当前,BMI是定义肥胖的核心指标,甚至是有些国家和地区的唯一指标。BMI的计算方式是: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BMI达到24且低于28为超重,达到或超过28为肥胖。
“仅靠BMI诊断肥胖可能存在问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告诉记者,有些人虽然体脂很高,但可能无法通过BMI判断,导致其肥胖问题被忽视;还有些人的器官功能没有受损,且身体功能正常,但BMI高,反而容易被误诊为患病。
纪立农还表示,如果不存在因肥胖引起的身体功能异常或器官功能受损,肥胖就不能被视为疾病。
在我国,肥胖尚未被纳入疾病范畴,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在于,当前对肥胖的定义并不符合疾病的定义标准,这也导致将肥胖治疗纳入医疗体系甚至医保体系,都无从谈起。
“对肥胖概念界定不清将带来多方面问题。从公众层面来讲,可能导致个体对肥胖认知不准,出现肥胖污名化现象等;从医疗系统层面来讲,将影响对肥胖的科学分类和针对性治疗;从社会层面来讲,可能会影响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潘安说。
那么,要重新定义肥胖吗?潘安说:“肥胖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且与BMI深度绑定。重新定义肥胖将挑战固有认知,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作。所以,我们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它就是‘临床肥胖’。”
全新标准出炉
为患者提供更精细的诊断
为了明确“临床肥胖”的概念和诊断标准,2023年,全球56名专家组成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确定肥胖在何种情况下可被视为临床疾病。
这些来自内分泌学、内科、外科、生物学、营养学和公共卫生等医疗领域的专家一致认为,对“临床肥胖”的诊断,除了要看体脂率,还要评估一些医学指标。
哪些指标与“临床肥胖”有关呢?委员会专家针对备选指标逐一讨论、反复研究,然后投票表决。最终,投票率超过90%的指标被纳入“临床肥胖”的诊断标准。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