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市食药检院总工程师黄思瑜表示,新鲜水果在分切、加工过程中,其组织细胞被破坏,如果环境、器具不干净,水果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加速水果的腐败,导致品质下降、营养丧失,降低了鲜切水果的食用价值。
黄思瑜说:“实验室研究发现,在常规环境和操作下,高糖类水果处理4小时后,微生物的含量可达刚切时的1000倍以上。在冷藏和常温条件下分别保存,高糖类水果中微生物含量可相差20倍以上。”
对此,黄思瑜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有专门鲜切操作台的水果店,并注意工作人员是否做好戴口罩、帽子、手套等个人防护,最好选择在冷藏环境下销售的鲜切水果。购买后最好尽快食用,如果一时不想吃,最好冷藏存储,且不宜超过4小时。
重庆出台《规范》
鲜切水果销售将有标可依
除了消费者购买时需留心外,监管部门又该如何保证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呢?
针对即食鲜切水果新业态目前缺乏相关监管规范的实际情况,近日,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在全国率先出台《即食鲜切水果经营规范》(下称《规范》)重庆市地方标准,聚焦原料使用、切分操作、环境卫生、人员健康、贮存展示、标签标识等风险点并提出技术要求,探索新业态监管模式,《规范》将于今年3月5日正式实施。
针对工作人员,《规范》要求其操作时应佩戴口罩,穿清洁工作服,戴清洁的发网或者工作帽,佩戴一次性手套,手套破损及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不应留长指甲、染指甲和涂抹香水等。
《规范》要求,应以分离或分隔形式设置鲜切操作台(操作区),宜采用隔离性挡板对鲜切操作台(操作区)进行保护,操作台和加工用具在每次使用后应及时清洗或消毒。
对于原材料的存储,宜根据水果原材料特性设置适宜的贮存温度和时间进行贮存,并对贮存温度和时间进行监控,水果原材料及容器具应与墙壁、地面等保持适当距离,出货应遵守先进先出原则,及时清除腐烂、发霉或生虫的水果原材料,避免对其他水果原材料造成污染,产生浪费。
此外,《规范》还提到,水果切分后,应根据去皮、带皮水果等不同情况,通过立即包装、加膜加盖、放入不锈钢材质容器暂存等方式,选择适宜的温度和环境妥善贮存,避免受到污染,不宜对不同种类的即食鲜切水果搭配贮存。
来源:重庆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