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奶瓶标价800多元、一把显示温度的辅食勺售价100多元、婴儿推车甚至狂飙至上万元……近日,“母婴产品消费陷阱”的话题冲上热搜,不少消费者反映,许多商品只要贴上“母婴”标签,售价就会翻倍。
新手父母为何总是被商家轻松拿捏?家长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育儿观和消费观?《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新手父母被“收割”
步前鞋、学前鞋、学步鞋、机能鞋、关键鞋、稳稳鞋……打开购物网站,看着花样繁多的各种“新产品”,山西大同的“宝妈”张萌感到无从下手。“每次都要在社交平台上先查一圈,买双鞋得调研好几天,各家博主说法不一,看得头晕眼花。”
同时,母婴产品昂贵的价格也让张萌时常陷入焦虑,“宝宝的脚长得很快,但市面上叫得响的品牌学步鞋平均价格都在200元左右,有些品牌甚至卖到500元左右,我一直在思考花几百元买一双只能穿几个月的宝宝鞋到底值不值得。”
当下,母婴产品打着专业化、精细化的旗号,让新手父母一不小心就会被各种新概念“收割”。
天津“90后宝妈”李瑞的宝宝刚满1岁半,家里堆满了孩子的各种生活用品,李瑞坦言,很多东西高价买入用了几次便闲置了。
李瑞向记者展示,光是孩子的辅食勺就有七八把,其中一把配有温度显示屏的勺子售价超过100元,被价格吓到的李瑞还是狠了狠心,给孩子买了“顶配饭勺”。
“买回来用了两次就闲置了,电子屏会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宝宝总不停争抢勺子;还有可以感知温度变色的勺子,没等勺子变色,饭已经凉了。”李瑞无奈地说,“其实每天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两把价格十多元的普通硅胶勺,母婴产品‘内卷’严重,有些所谓的改良无论实用与否,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此外,一些普通商品贴上了“母婴”的“金标签”,价格也会翻倍。2022年,上海市消保委曾就婴儿饮用水和普通饮用水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并没有本质差别,国家对于婴儿用水没有制定统一标准。但直至今日,打开购物网站,仍能看到各种品牌推出的婴儿用水,某品牌的婴儿饮用水与普通饮用水身价甚至相差近5倍。
商家搭建营销“信息茧房”
由洞见研报和民生证券研究院今年8月发布的《母婴家电行业深度报告:发轫之始,拥抱育儿新趋势》中的数据显示,“95后”家长每月的母婴产品支出,达到了家庭月收入的30%。现如今,信息流动快,母婴产品和品牌更加丰富多样,新手父母究竟为何被商家轻松拿捏?
——缺乏经验,错把“贵的”当“对的”。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婴儿用品,第一次当妈妈的李瑞表示,“这都是我们不断试错的结果。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能给孩子最好的,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些产品真的不合适,只能不停更换试用。”
“由于母婴产品使用人群的特殊性,消费者对于此类产品一般要求较高。很多家长初为人父母,没有经验,属于绝对的非专家采购。在家长无法直观辨别商品好坏的情况下,价格这一外显尺度常常被用于衡量商品的优劣。”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强表示,“有些家长‘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哪些是‘对的’。” 共2页 [1] [2] 下一页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