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还有消费者表示,其购买的电视在价保期内降价300元,却被平台店家以“百亿补贴”活动商品不在价保范围内的理由拒绝。
更有甚者,有消费者遭遇到原购买链接被下架,商家重新上架新链接的情况。虽然新链接标注的价格明显更低,但平台无法检测到降价情况,也不支持价保……
“保价”等服务的推出,原本是为了减少部分商品“先涨价再降价”的情况发生,最终却反而给消费者增加了“保价难”这个新的阻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从各平台的价保规则来看,主要有三个原因促成了现今的局面:
一是条件苛刻。在价保过程中,平台承认的“同一商品”需要满足商品编号、商品品牌、商品规格、商品型号、商品颜色、商品包装、商品销售方式等商品属性参数完全一致。
就比如消费者在某店铺购买了一台某品牌黑色128G内存的手机,过了几天发现紫色的版本出现了降价。这时候即使两种颜色的手机原先的价格一致,消费者也无法申请价保。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买贵必赔”和其它平台比价的情况。
二是附加规则太多。就以京东自营的价保规则为例,其一共列出了整整18个不支持价保的场景。包括商品正在参与秒杀/抢购、购买的是百亿补贴商品、因支付优惠产生差价、因消费券产生降价等等。
京东价保规则截图 图源:京东App
这一点也是目前黑猫投诉平台上,消费者投诉最为集中的问题。部分活动页面,并未在显著位置标注无法使用价保,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辨别难度。
三就是相关细则过于隐蔽和复杂。大多平台的价保规则,需要用户在个人中心找到客户服务页面,或在搜索栏搜索“价保”,从而找到价格保护页面,最后才是点击页面右上角浅灰色的“价保规则”查看。
而且就和注册和登录App时跳出的《用户服务协议》一样,大多数消费者对于连篇累牍的细则可能根本就没有看完的想法。
从以上几点来看,尽管各平台今年继续不遗余力地宣传价保服务的升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消费者却容易屡屡碰壁。
甚至有从业者透露,只要商家想,有无数种方法绕开平台的价保规则进行降价。因而消费者很难通过平台的“一键价保”等方式获得赔付,直接联系商家客服反而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
这一局面,显然背离了平台推出价保服务的初衷——服务在朝着更加人性化、更加符合用户需求的方向进步,实际的用户体验却在执行过程中适得其反。
03
服务升级,体验也要升级
去年双11期间,中消协曾发文提醒消费者留心促销规则,规避消费套路。其中被重点提到的,就有各平台所推出的价保新政策。
中消协指出,虽然价保服务一定程度上提振了消费者对于预售促销活动的信心,但不少消费者反映,不同平台和商家的保价规定复杂繁多,一不小心可能被套路。
因而建议消费者提前明确价保时间、价保方式、价格范围等规定细则,并及时咨询商家和平台客服,必要时留存聊天记录、广告宣传页面截图等证据,便于产生纠纷时进行维权。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消协的提醒其实也适用于平台和商家。
如果所谓的“价保”只是大促时期的噱头,商家和平台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地位享有“最终解释权”,那么这项刚刚普及开来的售后服务,很快又将成为消费者眼中的套路,再一次对大促失去信心。
当然,今年我们也看到各平台正在积极完善价保的各种不足,针对相关条款进行优化。比如当消费者购买后,若商家放出了店铺券等可以直接领取的优惠,也会被视为同款商品的降价,可以享受到价保服务。
而且从京东在十余天的时间里,已经通过一键价保退还4.28亿元来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其实也真正享受到了价保服务。
但同时也要注意的是,在服务细化和升级的同时,还要在执行过程中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否则今年双11的最后,“价保”问题可能依然会排在投诉榜的首位。
来源:电商报Pro 李松月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