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买的衣服,快到夏天了还没发货”“有的预售即便交了全款,发货也得等”“好不容易过了预售期,商家却说缺货,要取消订单”……近期,关于网购预售的话题引发了大量讨论,不少网友称,超长的预售期正在透支自己的消费热情。
漫长等待,透支消费者耐心
预售,指的是产品还未正式进入市场前进行的销售行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预售日益普遍。
“按常理讲,网购预售对消费者和商家本该是双赢的。”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认为,消费者可通过预售活动提前锁定爆款商品,并且还能享受“付定金立减”等优惠。对商家而言,预售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开展计划性生产并及时协调仓储,降低企业成本。
眼下,这一模式却引发争议。
“3月中旬,我在网上下单了一件外套,销售界面并没有显示预售字样,但付款之后,咨询商家发货时间时才知道是预售,至少要等半个月。”在北京工作的权女士告诉本报记者,自己经历过的预售少则一两个星期,多则一个月以上。
漫长的预售等待,也令山东济南的陶女士头疼。她认为,适度的预售等待可以理解,毕竟部分商品的生产、运输确实需要花费时间,但如果等待过长则很难接受。“如果品质好就算了,就怕质量、尺寸不合适,最终还得退货,白折腾一场。”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目前,各大网络购物平台均存在预售行为,等待时间一般在8至45天不等。业内人士透露,个别“网红服装”店铺长期采用预售模式,100款新品可能只有20款是现货,有些订单硬生生地被拖成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标注不一,预售规则套路多
据了解,商家青睐预售,有其现实考量。
经营着一家线上童装店的肖先生介绍,服装行业货品仓储成本较高,一旦压货,涉及资金往往较大。“衣服没上架之前,甚至是上架后销量没涨起来之前,我们都不敢随便进货。预售数据有起色了,才会去工厂下订单。”
“卖家一般分为进货和做货两类。”电商从业者赵女士解释,进货的店铺,商品生产周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代加工厂的供货及加工能力密切相关,自己无法左右。“而自己做货的商家,由于从原料选择到生产出货环节众多,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货期都可能推迟。”
尽管如此,若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消费者,显然不合适。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预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