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疯狂追逐还体现在公司的估值方面。“现在的估值溢价很高了。”风险投资人余鑫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他看了不少临期食品赛道的创业公司,在有了品牌效应之后,大家的要价普遍太高,他因此决定再等一等,“每个新生行业都有野蛮生长的阶段,后面总有回落。”据余鑫介绍,“好特卖”目前的估值,已经达到5亿美元,“要知道,它也就开了100多家店。”记者也了解到,目前仅有十几家门店的“嗨特购”,估值也已达到10亿元。
而为了进一步获取资本关注,同时也避免成为野蛮生长之下的牺牲品,临期食品赛道里的创业公司,正不约而同追求“差异化”发展。其中,“小象生活”起源于南京,已在南京、合肥、扬州等地开出20多家门店,与“好特卖”不同,其主打二线及以下市场,选择在社区开店,提供更适合家庭消费的品类以提高连带率。“就像是砍掉了生鲜的永辉,‘小象生活’的目标是在折扣产品的基础上,成为家庭消费的新选择。”公司创始人粟海辉表示。
“爱折扣”也专注于社区消费场景,在公司创始人李悦看来,运营能力、与消费者的互动,对于线下店铺的销量十分重要。不过,刘超提出,社区门店的租金成本更低,客流也非常稳定,但社区门店也面临消费群体单一、单店营业额容易触及天花板等弊端。
“新零售”标签难掩行业“痛点”
新公司需要追求“差异化”,但临期食品赛道本身仍有不少“痛点”。刘超认为,货源,几乎能够决定这个行业的生死。据刘超介绍,从供应端来看,临期食品的货源有3个主要渠道:一是大型商超下架的产品;二是电商等渠道滞销、退换的产品;三是各级经销商手中进入临期的产品。“在先发优势下,目前一些创业公司能够拿到足够的货源,但是考虑后来者众多,以及商超、食品巨头有可能反应过来,选择自己亲自‘下场’角逐,未来,对于货源的争夺将非常激烈。”刘超说。
实际上,已有从业人员面临困境。一位从业人员向记者坦言,在与上游议价时,他发现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弱势,“此前,我们的模式可能让上游认为是互惠互利,现在行业这么火,上游不愁货发不出去,就变成我们求着他们了。”该人员还抱怨,目前大多数的商家,其实很难拥有稳定的拿货渠道,大家都要靠多种渠道进行“拼凑”。
在这个背景下,拥有临期仓库的“玩家”相对安全。“我们在供应链上打磨了近5年,拥有华北第一大临期仓库,搭建了成熟的采购体系,并和数百个品牌、经销商构建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李悦告诉记者。
对于货源的竞争,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虽然挂着“新零售”的标签,供应链能力仍然是临期食品赛道最核心的竞争力。“因为保质期时间相对短了很多,所以临期生意对于周转效率有着更高要求,相对应的,其对数字化的要求也比传统零售业更高。”余鑫告诉记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货源和周转效率,是他对创业公司最重要的两个考量。在余鑫看来,更深的库存以及更快的反应,才是临期食品赛道“真刀真枪”较量的地方,也是这个行业的“里子”,“至于在哪开店,店面的风格如何,卖进口的还是国产的,都只是‘面子’。”
余鑫同时表示,他会加大对这个赛道的关注,因为这是一门能讲出“故事”的生意,一定会有一些公司成长起来,占据主流市场中的消费者心智,匹配甚至构建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从而重新定义零售业。
来源:新华日报 记者 陈 澄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临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