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毛钱一瓶的绿茶,2元钱一包的薯片,以及诸多打至“骨折”的零食……这些并非“山寨”品牌,而是实打实的大牌商品。一夜之间,临期食品成为了“香饽饽”,在满足年轻人“零食自由”的同时,“好特卖”“嗨特购”“小象生活”等食品折扣店,在很多城市纷纷布局。临期食品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能赚钱吗?货从哪进?推手是谁?又有哪些发展阻碍?记者日前进行调查,并试图挖掘这一新消费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
“薅羊毛”与高利润共存
来到“好特卖”位于南京太阳城负一楼的门店,记者看到,货架上每一件商品,都有售价和原价之间的对比,折扣少达五折,多达一折。“我第一次来到这家店,觉得很神奇,为什么能卖得这么便宜?”王女士是附近居民,来逛商场时偶然发现这家店,并迅速被打动。她告诉记者,这些商品距过期大多都有3个月以上,有的达到半年,并不影响购买。
在“好特卖”的门店里,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商品,就是行业理解中的临期食品,“商超体系有一个行业默认的规则,那就是食品保质期过去三分之一,就无法进入商超流通了,也就沦为了临期食品。”
在这份行业“潜规则”之下,临期食品备受年轻人欢迎。记者在多个品牌的线下门店发现,“零食自由”等被年轻人喊出的口号,被制作成横幅挂在店里显眼位置。而在微信群、豆瓣等网络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分享自己的临期食品购物体验。他们甚至喊出了一个新的口号:“薅临期食品羊毛。”
南京95后小李就告诉记者,通过这些店铺,在生活质量不降低的情况下,自己一个月的饮料、零食开销减少了500元以上,非常划算。他甚至担忧:“卖家还能赚到钱吗?”
显然,小李多虑了。虽然相对便宜,临期食品的毛利率却不低。“普通商超的利润很难超过20%,但临期食品的利润率普遍能够达到40%以上。”消费领域券商研究员刘超告诉记者,与大众理解不同,临期食品流向市场,不一定是产能过剩,而是快销品的销售渠道很多,“既有传统渠道,也有电商渠道等,部分渠道销售不达预期,就会产生滞销产品,这些产品被‘好特卖’们拿走时,价格会非常便宜。”
一位专门为临期食品店铺做批发的人士也透露,以一批价值50万元的临期饼干为例,批发商往往只需要5万元左右的价格就能拿到,而最后门店里能卖出10万元以上。
资本追逐下的“野蛮生长”
一方面是超高利润,另一方面是巨大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即使只按照3%的库存沉淀计算,临期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也会接近1000亿元。
两大因素叠加,临期食品赛道,如今挤满了各路“玩家”,并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宠儿”。今年3月,“爱折扣”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惟一资本领投,钟鼎资本跟投。今年4月,“小象生活”获得了来自愉悦资本、天使湾资本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而作为目前的行业领先者,“好特卖”已完成了4轮融资,其布局也开始向全国一二线城市迈进。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临期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