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6日,山东、陕西、河南、湖北、福建、甘肃等省先后报告冷链食品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涉及的冷链食品包括冻鱼、冻虾、冻牛肉、冻猪肉等,引发关注,主要进口国为厄瓜多尔、巴西、印度尼西亚、荷兰、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新冠肺炎疫情国家的病毒传入我国。”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曾表示。
如何加强进口冷链食品装卸运输防疫?从业人员又该怎样提高安全防护?
日前,交通运输部印发《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从业人员防护、运输工具消毒、货物信息登记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做出了具体的技术指南,同时明确规定,冷链物流企业要严格按照《指南》要求,人物并防,做好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工作。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指南》给出的人物并防措施,将冷链铸成了一道“安全链”。
作业穿戴有要求,运输人员要“全副武装”
11月24日,在天津召开的第15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张颖对“海联冷库”疫情传播链作了详细解读。此前,据天津官方通报,11月8日,天津海联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装卸工人被确诊为天津市第138例本地病例,11月9日,曾到海联冷库拉过货的货车司机张某某被确诊为天津市第139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张颖解读到,两人曾同时暴露于进口北美猪头,北美猪头是此次疫情的感染源。
对此,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卢洪洲认为,不接触活病毒不会感染。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还在蔓延,对于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在冰冻的环境下可以存活,这种风险很难避免。
我国已是全球最大肉类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国。“今年1至9月份,中国自欧洲进口猪肉同比增长107.3%,预计今年全年肉类及食用杂碎进口总量将突破950万吨。”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说。
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冷链运输的发展。数据统计,从2014年到2018年,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9190万吨增长至1887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19.7%。2019年,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约33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5%。
如此大规模的冷链运输,对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对于加强冷链食品的防控,重点要把接触冷链食品的人控制住。“关键在于食品包装污染是人传染过来的,人说话、呼吸都可能造成病毒在空气中飘浮,所以控制人是本质。”江南大学教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姚卫蓉解释道,食品外包装包好以后,接触到的所有环节的人,都有可能是污染源。
装卸作业人员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防疫要求?《指南》在“装卸、运输过程防控要求”中给出了明确指导,即“除做好个人一般卫生要求外,搬运货物前应当穿戴工作衣帽,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或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手套等,必要时佩戴护目镜和面屏,避免货物表面频繁接触体表”。
对经国际冷链海运进口的肉类海鲜等食品,特别是装卸来自于疫情发生地区的进口冷链食品,《指南》要求“码头搬运工人等作业人员在搬运货物过程中要全程规范戴好口罩,避免货物紧贴面部、手触摸口鼻,防止接触到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的冷冻水产品等。装卸作业过程中,采取相应的告示牌、警戒线等隔离措施,原则上禁止船员进入码头作业区域”。
“码上”追溯,全力保证冷链食品安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玉鸣认为,要想提高冷链运输环节的把控效能,必须明确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交换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增强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冷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