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荧幕下,随着早年霸屏的手机厂商黯然隐退,乳制品也大举活跃在公众视野,可谓当下各大综艺的“第一金主”。随着乳制品的益处被广泛普及,我国人均乳制品消费量已从二十年前的不足6公斤,提高至36公斤,喝牛奶已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消费者报道》整理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收录的自2014年1月~2019年8月对牛奶的质量抽检情况。
结果显示,监管部门近5年共抽检了3727批次牛奶(包括灭菌乳、调制乳、巴氏灭菌乳等),其中3675批次合格,合格率为98.6%。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主流牛奶品牌抽检次数较多,比如蒙牛(446次)、伊利(397次)、旺旺(178次)、光明(116次)、三元(108次),合格率均达100%。
不合格的原因涉及微生物、品质、重金属等指标;此外,中国消费者最为关注的三聚氰胺在近年牛奶、奶粉抽检中均未检出。品牌方面,壮氏乳业、百强水牛奶、阿宝、三强、新希望、春天然等上“黑榜”。
巴氏鲜奶被“细菌”污染
抽检结果显示,微生物超标是不合格牛奶的主要原因,包括大肠菌群(26次)、菌落总数(9次)、金黄色葡萄球菌(3次)、商业无菌(1次)等指标,占不合格比例的66.1%。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被微生物污染的不合格牛奶多数为鲜牛奶(巴氏杀菌乳)。
鲜牛奶属于低温杀菌奶,巴氏杀菌法一般能将原奶中的有害微生物(致病菌)杀死,但还会保留一些较为耐热的微生物。因此这种牛奶从离开生产线,到运输、销售、存储等各个环节,都要求在4℃左右的环境中冷藏,保质期比较短。
鲜牛奶在运输、储藏过程中若脱离低温环境,就会导致微生物繁殖,甚至出现涨袋、鼓包、发酸、结块等情况。
1.“细菌”超标数千倍
菌落总数是衡量食品受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大肠菌群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它的耐忍力比一般致病菌强。大肠菌群由很多不同类型的细菌组成,有的对人体无害,少数存在致病性。消费者食用大肠菌群超标的牛奶可能会引起急性中毒、呕吐、腹泻等症状。
GB 19645-2010《巴氏杀菌乳》规定,同一批次巴氏杀菌乳的菌落总数5次检测结果均≤100000CFU/mL且至少2次检测结果≤50000CFU/mL;大肠菌群5次检测结果均≤5CFU/mL且至少2次检测结果≤1CFU/mL。
标称由乳山市牧源鲜奶吧生产的巴氏鲜牛奶(2018/4/10)细菌污染极为严重,其中菌落总数检出值为(77000、82000、67000、95000、100000CFU/mL),大肠菌群检出值为(9600、9000、9600、9900、11000CFU/mL),最高超标2200倍。
无独有偶,标称由环翠区我家牧场超市生产的巴氏杀菌奶(2018/4/13),菌落总数的检测结果为710000、600000、750000、630000、640000CFU/mL,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为1800、2400、1900、2600、2200CFU/mL。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