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电商平台还想方设法吸引实体零售企业拥抱购物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京东与超过300万家实体零售企业进行联动,运用供应链支持、直播引流、大数据运营等方式,带动企业参与“618狂欢”,加速数字化升级转型之路。苏宁易购与家乐福合作推出到家服务8折补贴计划,仅“618”当天家乐福销售额就增长近200%。
专家表示,购物节联动地方政府和实体企业促进消费,也就意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品牌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参与者展开协同合作,通过这种协同,消费者新需求能够被更加精准地捕捉,品牌商、生产商能更好地创造新供给,电商平台能进一步打破线上线下界限,用线上流量反哺实体经济。未来,随着这种良性循环进一步向前发展,新的消费增量将会不断扩大,内需潜力也将得到释放。
让购物热情细水长流
“购物节释放的集中消费和产生的大量订单,会促使供应链快速运转,助推更多行业复工复产,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很好的带动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表示。
目前,各种名目的购物节几乎贯穿一年始终。“举办购物节可以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鼓励消费者走出家门购物、就餐、旅游等,能刺激被抑制的消费需求,释放被冻结的消费欲望,让市场回暖,稳定增长。”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所长董超说。
但是,过于频繁、不够精细的促销也可能影响供需双方的体验。从商家来看,随着促销变得频繁,电商平台补贴有限,让利需要商家自己承担更多成本。从购买方来看,大促销容易导致冲动消费,消费者将日常的购物欲攒到购物节再释放,一次性透支消费需求,也容易带来非购物节期间的电商消费疲软。同时,由于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大量退款、退货也会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如何进一步提高购物节质量,将短期刺激转变为长期效果,引导细水长流式的消费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已有电商平台开始寻求改变,天猫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减少规模较小的节日大促销,逐渐回归到日常促销的状态,同时将不再强调对全品类的调动,而是根据主题、客户群体和节日定位挑选更具针对性的品类和品牌参加,更加精细化经营购物节。
专家表示,减少高频次大促销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表现。在网络购物节发展了10多年之后,提高购物体验、激发经济增长动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未来依靠新业态、新模式弥补供给和需求层面的“短板”,打造质量更高的购物生态圈,真正让利消费者,带动线下实体经济发展,才能吸引更多人“买买买”,促使购物节立得住、走得远。
来源:经济日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数字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