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治百病?
在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之后,4月20日,广东的珠海佛山东莞等城市也陆续发放超3亿元的消费券。
4月22日,北京市西城区也将累计发放1.5亿元消费券。
截至目前,多个省市发放了总额近百亿元的消费券。
消费券在刺激消费、复苏经济中究竟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日本和中国台湾的经验显示,消费券对消费的额外拉动作用在10%-40%,平均可能为20%。也就是说,每发放100元消费券,能带来的额外消费在10元-40元之间。
2009年1月,杭州分两阶段、三批次发放总额共计9.1亿元的消费券。
彼时,杭州市贸易局对杭州第一期消费券的跟踪统计显示,2041万元的消费券带动了4207万元的消费额,拉动扩大效应为2.06倍。
但当时是因为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现在则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两者所处国际形势、宏观环境、经济情况等都存在很大不同。
此次,消费券发放更多的是区域性、地方性的举措。在消费券发放方式、实施力度、覆盖度和精准度等还存在很多不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消费券发放短期效果明显,消费额有所提升,但能否持续和向上游延伸效果尚需观察。
1
发放消费券的目的是,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来刺激、提振消费。
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更是连续多年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7.8%;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1.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是11%。
在最终消费中,居民消费占比达70%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地方政府发消费券刺激消费的“第一层逻辑”。
更深层次的逻辑则是在于,通过刺激终端消费,让消费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进而带动生产端的扩张,从而实现经济的正向轮动,即“刺激终端消费——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用工增加——居民收入提升——进一步增加消费”。
这样就能够逐渐实现良性循环,推动经济运行重回正轨。
可以说,消费既是整个经济循环的起点,又是重点。
发消费券刺激经济的作用机制来自经济学中的“消费乘数”效应,即根据消费乘数不同,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支出,国民收入增加相应乘数倍。
当消费券带动居民消费增加时,相应的会提高厂商的边际投资倾向。
实际上,发放消费券,是外力干预经济的一种措施。表明单纯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自我修复,短期内已很难让经济复苏,或者说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恢复经济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表面上看,新冠疫情是导致“经济停滞”或“下滑”的直接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也可能是经济“新常态”下各种矛盾的借此集中释放。
那么,发放消费券刺激消费能否让中国经济复苏,重启“正向”循环呢?
至少从各地方公布的消费券带动当地消费的数据来看,是不错的。
自3月27日杭州开放申领消费券以来,据杭州商务局统计,截至3月29日,已带动杭州市场消费4.53亿元。兑付政府补贴2983万元,拉动效应达到15倍。
截至4月14日16:00,杭州消费券兑付政府补贴3.03亿元,带动杭州消费32.50亿元。
郑州市发放的首批5000万元普惠性消费券,截至4月7日,核销1427万元,拉动消费1.87亿元,拉动效应达13倍。
3月底,湖南省总工会通过微信小程序发放消费券后,至4月7日,湖南线下微信支付消费增长270亿元……
各地发放消费券所带动消费增长的数据一片向好,但更关键的问题是持续性。经济复苏的正向轮动并不容易。
灵兽传媒(ID:lingshouke)创始人陈岳峰认为,消费券一定程度上会带动短期内的消费,但并不能本质上起到长期的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的作用,只能作为短期刺激的一种起到有限作用的手段。
“最核心的还是保就业,老百姓有工作,基本收入有保障,口袋里有钱,才有真正消费的能力,市场也才有消费增长的空间。”陈岳峰称。
更关键的问题是,发消费券刺激消费,并不一定适合每个地方政府。
2
发消费券有个重要的前提:政府要有一定的“财力“。因为财政有盈余才能发消费券。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消费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