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在豹变学院主办的四期四课“产品IP”课程中,豹变IP创始人、豹变学院院长张大豆先生进行了以“人格化产品IP和品牌的年轻化”为主题的精彩分享。
2019年,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总结IP化趋势,那就是:浪。
这一年,明星与网红、老板与员工、新闻与主播等带有个人IP属性的群体都“浪”起来了;这一年,大家也不会忘记老干妈卫衣、大白兔唇膏、六神与RIO联合发布的花露水鸡尾酒、泸州老窖香水、福临门卸妆油等等跨界联名的产品IP也越发“浪”了起来。
“浪”是年轻出位的态度,“浪”是个人品牌能力的溢出,“浪”也是娱乐精神的表现方式。
“浪”的本质,是一个贯穿个人IP、产品IP和企业IP这个闭环的很重要的底层概念,就是:年轻化。
IP年轻化,是每一个企业和创始人的必修课,它既决定了商业的长度也决定了商业的宽度,当然还有商业的美誉度,而在其中,品牌年轻化的核心恰恰就是产品的年轻化。
一、WHY:为什么要进行产品年轻化?
产品年轻化,是最近几年比较火的话题,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启了年轻化的转型与尝试,认为这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但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产品年轻化其实是“雪中送炭”的角色。
从根本上说,如果产品不年轻化,会面临下面两个非常直接的后果:
1.不年轻化,直接面临的就是销量的断崖式下滑
今天,像Gucci、LV这些大牌奢侈品开始反过头去找那潮牌做联名,为什么?Burberry今年做了VI系统的升级,一个存在这么多年的奢侈品品牌,在今年把自己的Logo都改了,为什么?
因为不年轻化,首先面临的就是销量的断崖式下滑,接着就是品牌慢慢死掉。
你们可以观察下,所有的大牌在这两年都开始出现5000~8000块钱左右的包,主要供年轻人消费。这个转变,叫做向年轻人示好。
只有自身有了年轻化的行动,他们才愿意为其买单,包括化妆品在内。最后,能让他们买单的,一定是与我有关,且我感兴趣。
2.不年轻化,注定会与小一波真正有决策权的消费用户擦肩而过
今年,绝大多数品牌都在进行年轻化调整。不论是社交平台、直播平台,还是包括天猫在内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全部投入其中。
消费型品牌做如此大的动作,背后最重要的推动力就是:
如果此刻不进行年轻化调整,注定将会与下一波真正有决策权的消费用户擦肩而过。
90后、95后的消费习惯在发生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本源不是因为事儿变了、产品变了,而是因为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变了。
如今,产品品牌年轻化,直接关乎你与下一代,或者正在到来的这波消费习惯人群的交流方式,因为所有的信息产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这个群体,他们是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传播者。
马化腾说过一句话:“有时你什么错都没有,就错在太老了。”
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更新。人性如此,商业亦如此。
二、WHAT:如何理解产品年轻化?
1.产品年轻化的内核是理解新“年轻人”
① 消费观
年轻人买一个7块钱的东西,愿意再付7块钱的配送费,这就是他们的消费观念:更愿意为解决自己具体痛点的服务付费。
② 身份认同
这主要是指你的产品能给他/她什么身份,明星同款就是最简单的方式。
他们是极度喜欢为更新付费的,而且他们喜欢的付费的节奏是“令人发指”的,比如说一个产品月更一次,那他们就愿意每月都为其付费。
对很多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喜欢的是对细微的迭代付费,所以产品的迭代和进化,都需要颗粒化,因为年轻群体的接受度、包容度越来越高,你做越细,大家的感觉点反而会越强。
拿iPhone来说,每次迭代都只是微小的变化,但年轻人还是愿意为之付费。
③ 体验与掌控
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实时互动的体验,包括直播弹幕,以及对及时打赏的掌控。
④ 为身份买单
一个95后的小姑娘,收入也许并不高,在二三四线城市,每个月拿三五千块钱,但她却愿意乐此不疲地为能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买单。
这类年轻人思维是,所有产品的构建要给他们存在感,给他们优越感,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偶像、动漫生活方式,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心理叫什么?叫小众族群化。族群化就意味着只有极个别群体喜欢,拒绝大众,而且非常拒绝面目模糊,就是模棱两可让人看不清楚。
新的年轻化群体,需要的是棱角分明,清晰可见。
这是他们的诉求点,包括审美点,我经常讲未来有一个极大的红利词,叫高级。你将会发现这么一个现象:一个月收入只有5000元的人,过得比你高级。
95后、00后这些小朋友对于高级的追求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有消费实力的人。
同时,他们对高级的追求会带动我们跟着发生变化。就连所有大品牌的年轻化,都是被那些边缘品牌带起来的。
对年轻人而言,好看的皮囊很重要,有趣的灵魂同样重要,他们极其注重的是意识形态。年轻人的消费特征是这样的:
70后谈存钱,80后谈还钱,90后谈花钱。
有趣的是,哪怕他们不是特别主流的中产,依然过得很中产。
2.15种年轻人的消费心理逻辑
① 先生活后梦想
现在的年轻人是活在当下的,他们关注使用过程,而非拥有。
90后、95后基本没有用过Apple Watch,3000块钱买个这个干嘛?他无感。
他们活得很现实,理性起来比我们还理性,感性起来也比我们更感性。
不过,撬动他们理性与感性那条线是我们给的,他们更愿意追随那些能够给他们带来增值价值的产品。
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开始购买安卓系产品,因为这些品牌的年轻化做得越来越好,品质感也越来越好;另外,它满足了年轻人追逐极致价值的心理。
当下年轻人特别敢花钱,但这建立在一个前提下:你要让他们觉得值。
② 从向往生活的符号化,到进入日常生活的情景化
一些产品追求极致品质化,但一点实用价值都没有,年轻人是不会为这类产品买单的。
当然,如果这个东西可以增加我的身份感,还是OK的;但如果只是增加了一种新鲜感,那就算了。
③ 从买来的生活,到创造的生活
年轻人要掌握自己的生活,他们对掌控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拥有感的诉求越来越低。
比如装修行业的新概念,轻装修重装饰。
以前,要专门找个设计师来进行装修,但现在很多年轻人自己会去学,学完自己设计,他们不怕麻烦,本质上就是因为是他要有这种掌控权。
比如宜家,它一直在不断引导产品流程和消费流程,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组合,让他们自己去搭建,不断给他们掌控欲,以勾起购买欲望。这样,才能更好地带动其他产品的消费。
④ 从消费专属,到跨年龄和阶层的双向享用
在70、80后那一代,对于奢侈品消费,一方面是自身经济能力可以负担得了,一方面是觉得它开始标识自己的身份了,才会购买。
也就是说,当你月收入达到5万,才可能去买个1万块钱的包,这是这代人的消费方式。
但90后月收入只有1万,他们也要攒两个月买个1万块钱的包,但不一定是传统大牌,而是他们认为的大牌。
⑤ 从多元选择,到小而美的选择
你会发现这一代年轻人已经被“任性”两个字深深影响了,他们越来越任性,在选东西的时候根本不讲道理。
以前买东西会有一套评判流程,满足流程中的五个点才会购买;现在选择一个东西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核心点就够了。
品牌以后是什么?全部都是人格,这是必然的结果。
同时,也开始进行小而美的改革,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更愿意为小而美买单,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讨好。
但本质原因不是因为品牌不存在了,而是用户需求的极度分散,且品牌所影响的标的无法形成消费转化。
现在最大的痛苦是:品牌基本上叫好不叫卖。
品牌和效果如何有效结合?如何落地?其实就是不断把品牌所带来的“高且不接地气”的气质变成可情感化的东西,这才是获得用户的最佳方式。
⑥ 从大社区到小圈子
一定要记住,不要去定义你的大市场,这个世界和时代真的不存在大市场的产品,真正的好产品,都是小规模市场影响大市场。
有一个大的伪命题就叫做找大市场,我们总是很容易被这样一个命题给骗了。
所有“厉害的人”找大市场都是在找母体市场,以服装行业来说,他们找的是服装这个大市场,但要清晰这是母体市场,同时要在里边做出小众感,才有机会赢。
所以,我们所谓的大众市场,不是真正做一个大众化的产品,而是在大众化消费习惯的产品品类当中选择一个极其小众化的、可以锁定族群化的品类,让这个族群话题快速裂变。
⑦ 线上归属感到线下亲密感
虚拟感是我们的心理诉求,但是对于真正的落地能力与把握实际的能力和诉求点上,年轻人远远超过于我们,这是未来的趋势。
大家会两头抓,一头抓线上的体验,一头抓线下的极致场景,这两头都非常重要。如果你是纯线上,就想办法支一条腿在线下,保证整个生态的完整性。
⑧ 年轻人不再以叛逆为核心,转而追求一种孤独感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用孤独才能治愈庸俗”。现在很多年轻人是享受孤独的,他们要族群的孤立感,而族群要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
一般来说,具有这种族群的独立感和孤独感的时候,凝聚力和存在感就极其强烈,他们会绑定起来,反对一切反对他们的东西,这就是力量。
真正好的产品IP,一定能撬动族群力量。
⑨ 从传统的悲情感恩,到平等轻松娱乐的亲情
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带上父母及家人一起进行娱乐性活动,一起去开心,尽量避免过去那种苦大仇深式的情感触达方式,能不说教的,就不说教,一切以轻松的方式来处理。
⑩ 用指导年轻人的价值观,转变成讲述IP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微粒贷的价值观,微小个体也有带来改变的力量。它的广告形式,是通过借给你钱实现你的愿望,来传递价值观,这样大家才会记住这个品牌。
如果千篇一律拿业务来推的话,它就变成品牌打法,而非IP打法。品牌方式就是直达,加入点IP的思维也可以做。
但更高级的是,真正把价值观升上去,做成客户需要的状态,变成客户的价值观。
? 从一个产品,到一种兴趣
现在很多品牌的Logo标志,是从用户兴趣角度出发的,做兴趣的触达,并非一味做产品的传达,我们必须知道:
卖什么本质上其实没那么重要,为什么选你才是核心。
? 从以信息为沟通,到以体验为沟通
我经常讲三只松鼠特别好的一点是,最早的时候它要告诉你吃法;后来,寄一个开壳器,一个擦手巾,一个垃圾袋,就OK了,把文字化的信息变成了场景化体验。
? 从售卖产品,到建立习惯
引起需求,本质是在给对方建立使用它的需求。
滴滴真正改变的是出行习惯,产品系统的IP逻辑就是从人找车变成车等人,就改了这么一点,带来的成效却非常之大。
最好的建立习惯的方式是掌控欲。比如,每到双11前一天的11:59,大家就会拿出手机准备下单,这已经形成习惯了。而这些习惯本质上就是让用户对结果拥有掌控能力。
? 从关注弱势群体,到解决身边问题
现在最好的善意,以及年轻化认为的善意,叫身边的善意。
水滴筹能够快速迭代发展这么好,本质是在解决身边人的问题。朋友遇到了难题,你的微小投入和支持能够得以展示,这叫做反馈机制。
展示完成之后,你可以获得自我满足反馈加情感,然后你会不断投入。假设有一天你被帮助了,你对这个品牌的情感一定会更加浓烈。
这是做产品IP很NB的逻辑。
? 从改造社会,到改造自己
以前年轻人有大梦想,要改变社会;现在年轻人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不愿意去改变别人。
如果在这个时代,依然以改变别人的方式作为内心驱动的话,很难做出好产品。
未来10年,不管年轻化怎么走,真诚是可以征服全场的,千军万马抵不过一颗真诚的心。
只要保持这种状态和出发点,你就会发现,你的产品IP和个人IP都会做得越来越深。
3.撬动新消费人群的黄金三圈
你现在做营销事件,产品触达情感链接,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如何撬动17到26岁的人,让他们成为你的主流传播群体?
所以,有三个点一定要清楚:
① 年龄尺度
就是按照常规的年龄划分,17-26岁的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
在中国,目前90后、00后人口已经到了3亿,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对未来有乐观的预期,消费欲望强,是影响消费潮流的主流群体。
② 品位选择
年轻人的消费档次越买越高,价格越来越贵,但真正打动年轻人的不是价签上那一串“0”带来的自我膨胀,而是品位感带来的自我满足和取悦。
“品位”,是年轻人追求品质升级的更高境界,年轻消费者正在从温饱型向享受、发展型升级,成长发展、身份表达等需求正在成为重要的消费驱动力。
③ 思想足够年轻,有突破感
意识形态在年轻群体中特别受欢迎,一种是虚拟创作,一种是虚拟情境。如今,大家感觉所有企业好像都在变成娱乐业,根本原因就是向年轻人靠拢,进行年轻化。
滴滴举办了吐槽大会,本质原因是加入了很重的IP思维,如果你冠冕堂皇地站在舞台上呈现的是一个完美的人,那大家一定挑的是你的缺点。
但是,把自己娱乐化之后上舞台,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同样,一家公司,如果只想要塑造自己完美的IP形象,那大家盯住的一定是你做的不完美的地方。
滴滴办吐槽大会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是有缺点的,我们在改进我们的缺点。
当一个企业作为IP发出“不完美”声音的时候,企业IP的人格才更有锐度,更年轻化,符合年轻调性。别佯装完美,承认我们都有瑕疵,就是年轻人的IP态度。
滴滴吐槽大会:被吐槽后的程维柳青,“无奈击掌,相互共勉”
如今,泛娱乐行业占据了主要的年轻关注群体和兴趣指数,因为年轻群体需要的是存在感。
4.品牌年轻化的2个误区
① 年轻化,就是用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元素来表达品牌
大家经常说,要用年轻人喜欢的元素表达品牌,其实不是的,这是个误区。
年轻人喜欢的元素不一定是表达年轻化最好的方式,你的观点、价值观提出来之后,如果做不到,一定是失败的。
年轻化由心而来,年轻人认可的是言行合一,反对打嘴炮。
你不喜欢的人一定不会喜欢你。所以,你如果想进行年轻化,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喜欢年轻人,这样他才们有可能喜欢你。
因此,如果你想跟谁成为合作伙伴,第一件事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去接受和喜欢对方,是打心眼的那种喜欢。
这时候,你会发现即便你真的没什么改变,他也会支持你。
② 年轻化,就是要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
年轻化,就是要迎合当下年轻人的喜好,这也是不对的。真正的年轻化,是形成共识,能够共情,产生共鸣。
共识,是对这事认不认可;共情,指感同身受,有执行欲和渴望;共鸣,指行动力。
现在,在年轻人眼里,眼前的小不是小,你说的大也不是大,他们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是所谓的小即是大,大即是小。
所以,一定要做小事,因为小事就是大事,那些能炒作的、能形成关注点的、能让别人一下记住你的、能感动别人的其实都是一件小事。
所谓的小市场,一是极致场景+故事性市场;二是强调价值超预期;三是人格化和情境裹挟。
大家要记住:
吸引用户的人格和产品IP,一定是独立的,是别人望尘莫及的。
独立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状态,无论是居家和旅行,独立生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我就是我自己的神,我都没时间讨好自己,哪有时间讨好你!
所以,年轻的准则就是不跟风,而不跟风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共2页 [1] [2] 下一页
搜索更多: 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