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最看重的是“五环外群众”,也就是低线人群,人群总数是美国总人口的3倍,有着非常显著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虽然没有那么高,但是因为买房等刚性开支不大,所以可支配收入有余地,并且增速很快,2018年达到10.7%。
他们对价格非常敏感,低价可以极大地推动他们消费。他们同时又是互联网网购的主流增速人群,根据淘宝发布的数据,去年70%以上的新增人群来自于低线人群,是电商发展的主力人群。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网购普及率和移动支付普及率还是远远低于一线和二线城市。
所以在这个方向上,低线人群有很大的消费潜力。
如今我们不仅仅依据年龄、地域等标准来界定人群,而是越来越多地用兴趣爱好来划分圈层。移动互联网中基于标签的大数据推送和千人千面,能够更精准地捕获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圈层,正如这里列举的潮流人群、玩物人群等。
大平台的爆款逻辑和千人千面已不能完全覆盖用户的需求,从而延伸出了垂类的消费和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线下渠道、圈层平台被被带到线上。
这在一些领域尤为明显,拿古玩举例,这个领域的个人决策门槛比较高,知识需求比较大,而基于古玩的社区、平台可以很好地帮助用户展示、鉴定、估价,提供更好的垂直服务,这是现在的大电商平台无法完全覆盖的领域,所以重度服务的垂类平台就有机会脱颖而出。二手市场也是如此,如今二手的交易规模逐年扩大,而二手平台能为商品做强有力的背书,为买卖双方提供方便。
03货与场: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链重构
讲了需求就必须要讲供应:货怎么跟着人走?有哪些货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机会,能够在数字经济对产业端的赋能中脱颖而出?
“货”的升级,既有新品类的崛起,又有传统品类的升级。新品类以代餐品、电子烟为代表,它们随着消费者需求的细化而出现。这些新的品类伴随互联网的传播和用户的聚集,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像名创优品这样的中国优质生活杂铺货集合店走向海外。中国在供应链、产能上的优势,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新的品牌创造了非常好的时机。
同时,传统品类针对特定人群无法覆盖的地方,给了直击垂类人群的品牌很多机会。比如方便面大家很熟悉,外卖的崛起给它造成了一定的竞争压力,而现在出现了自嗨锅这样的自热火锅,提升了方便食品的品质和口感,又更好地解决方便食品非刚需的问题。所以,传统品类里也有新的品牌能够出来,再如咖啡、家庭健身领域,新品牌都在试图更好地服务消费者。
“为好生活付出溢价”的精品路径和“好生活没那么贵”的大众路径并驾齐驱,但从小众到普惠仍然是大多数消费品牌的必经之路。这里也列举了一些值得关注的一些国货品牌,例如瑞幸,拿得出手,也没有那么贵;最近华映新投了品质洗护品牌POLYVOLY,它让消费者感知到美好的沐浴体验也无需高溢价;在年轻人追求的健身领域,MAIA ACTIVE等不贵又有设计感的运动品牌正在出现。
近年来,新消费品牌也获得了很好的投资。简单分析一下2015到2019年间中国拿到投融资的品牌,2015年有27个,到2019年达到了200个之多。这两年消费新品牌是一个风口,是投融资里非常热的一个方向。
从类别来看,饮料、食品、烟酒类占比最高,可见刚需最重要,在这个领域投融资的新品牌是绝对的主力。此外,母婴、宠物、时尚、小家电等领域都有比较大的投融资规模。从地域分布上看,一线城市仍遥遥领先,因为好的品牌有品质、审美上的要求,这个过程往往是从高线城市,向中低线城市,再朝乡村扩散。
讲完了品牌、人、供应的货,那么,人和货之间的连接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如何更精准地匹配“人”与“货”从而促进消费者和产品更好地连接?
虽然大家说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退,从移动互联网整体人口的增量来看,确实如此。2018年全年净增移动互联网用户数超过4000万,但是2019年前三季度这个数字仅为238万。
但其中还蕴藏着一些机会:就用户使用时长而言,短视频的占比遥遥领先,达到64%,第二位为综合电商。短视频吞噬了及时通讯、长视频等其他类型软件在线时长的占比,对电商和消费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以李子柒为例,她产出了百余条短视频,微博粉丝超2000万,Youtube粉丝超700万,数量惊人,可见内容对整个流量的会聚作用非常明显。这些粉丝的消费转化率也十分可观,双11当天李子柒天猫品牌旗舰店销售额达8000万。
内容越来越电商化,典型比如抖音、快手;同时综合电商的占比时长高,因为电商也内容化了,淘宝直播今年有2000亿的GMV,对整个流量的拉动非常明显。移动互联网的繁荣改变了消费背后的逻辑。
在过去,我们是带着目的去搜索,不管是在百度还是在电商平台。但现在,系统会给我们做千人千面的推荐,大数据比我们更了解自己,在逛和玩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浏览种草就把东西买好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在发生着变化,整个互联网变成一个大卖场,流量入口无处不在,什么都可以转化成交易。
新品牌也都更注重线上线下的结合。线上有数据优势、对人群定位精准,但是现在流量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线下提供了低成本获客的机会,也能给予消费者更好的体验,但面临着资本和运营的挑战。
所以对品牌来说,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要做好对客户、对数据的双向服务,现在涌现的消费“新物种”,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线上线下结合层面进行创新。
数据营销带来的变革非常大,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种草平台的兴起。目前新品牌基本上都会在各个平台上投放内容,并通过监控效率,实时调整互动,从而更好地触达用户。
线下很多新品牌都是从线上出来,但是技术对线下渠道的赋能对效率的提升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比如,数字门店,AR,VR的体验,智能选品。渠道越来越市场化,物流所起到的功劳毋庸置疑。自动分拣、无人配送都是大家看好的方向,这些技术对于消费全环节进行了非常好的赋能和改造。
04结语
无论是就整体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动能而言,还是从细分人群和新品牌创造的新场景来说,消费都值得我们去长期关注。这里面仍有很多创业和投资的机会,但需要更多的耐心。
来源:华映资本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新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