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市场来看,2013年,农村消费规模增速开始快于城镇,此后一直保持这种逆转态势。”陈丽芬表示,2018年农村消费增速比城市高1.3个百分点。消费规模增速出现了从一二线到三四线再到农村的阶梯式上升,消费市场下沉明显。农村是不可忽视的消费增量蓝海,尤其是电子商务向农村渗透,农村网络零售额增长迅速。
事实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意愿还在进一步增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购买能力方面,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9个百分点。在购买意愿方面,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6.4%,两者相差2.3个百分点。
另外,文化、体育、休闲、旅游等多种业态融合的服务消费也在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主任关利欣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与发达国家服务消费占比60%左右相比,2019年上半年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比重为49.4%,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随着我国强大国内市场优势不断显现,内需驱动力不断增强,预期下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巩固,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继续保持60%左右的高位。”关利欣说。
深挖潜力更多利好可期
“在聚焦消费市场稳增长的同时,中央还在强调‘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关利欣认为,未来,消费增长将进一步向深处挖潜。伴随新型商业模式和流通技术在更大范围创新应用,流通基础设施和市场供给水平进一步提升,社区消费、农村消费等领域将迎来快速增长。
关利欣建议,消费潜力的挖掘要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充分发挥流通与消费的协同关系,通过流通领域改革创新,更好地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记者了解到,在加强流通体系建设方面,商务部正会同有关部门进行部署。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近日的“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专题发布会上透露,下一步,将推进流通方式创新,优化升级一批千亿级的商品交易市场,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数字商务企业和若干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引导市场主体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流通效率。
除了流通体系的建设,我国还在加强收入分配、保障、就业、消费信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这些是从影响消费的因素出发,而非就消费考虑消费,有助于我国形成促消费的长效机制。”陈丽芬建议,要促进农民增收,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和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可考虑当年一次性减免的“特别减税”政策。另外,可以考虑鼓励定位清晰、规模较大、规范化经营的零售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汽车、家电、家居等的消费信贷业务,结合互联网金融,推动消费信贷的普及。
“随着政策的加码和发酵,消费将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对经济平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构筑起强有力的消费型经济体系。”陈丽芬说。
来源:经济参考报 共2页 上一页 [1] [2] 搜索更多: 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