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本无罪,用的人多了,自然成为掩盖人性罪恶的根源。支撑「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是如何一步一步沦落成利益的刽子手的?
2018年,「大数据杀熟」一词开始进入大众视野,且在互联网领域掀起了腥风血雨。近日,更有知名作家王小山在微博连发两条博文炮轰阿里旗下飞猪旅行App利用大数据杀熟:
我弃用之前先骂半年。一张机票,查1104,到订的界面变成2322,过几个小时变成2796,在别家订了,1300,返回飞猪,又变回2322,癔症。
不过,杀熟就杀熟,令人心酸的还是对老用户杀得太狠,王小山表示,这几年飞猪用的最多,曾遇到问题时,其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一直不错,因此不疑有他,但近期得他人提醒,才思索是否遇到了“杀熟”问题,后回忆加查看发现:
同一航班,别人卖2500元,飞猪卖我3211元。
所谓的「大数据杀熟」,顾名思义,利用大数据对熟人进行利益宰割,通俗来讲,同样的商品或服务,老客户看到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要贵。
上文所述的仅一张机票就有700元的差距,虽说用户或许根本就不差这点钱,但是作为该App的老用户,飞猪以更高昂的价格来回馈,始终让人从心理上无法接受。而在事情一经爆出后,立即引发网友热议,不过在飞猪方与当事人沟通后,王小山已将此前发的微博做了处理,设为“仅自己可见”,并表示,“随便吐个槽,居然上热搜了,我哪是喜欢上热搜的人啊。飞猪工作人员一直挺靠谱的,有点不忍心。”同时,飞猪官方微博转发并声明:
飞猪敢于承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那些年,我们遇到的大数据杀熟事件
不过,仅凭单薄的27个字回复,以望堵住悠悠之口,不可能!毕竟遭遇“大数据杀熟”经历的并非只有王小山一人。
无独有偶,国外的苹果公司、亚马逊,国内的携程、滴滴、去哪儿等知名科技企业均曾被爆出涉及「大数据杀熟」。
亚马逊
作为大数据杀熟最早一批的「下水」者,亚马逊曾经的丑闻似乎每次在这种话题下都难以逃脱。
2000年,亚马逊根据潜在客户的人口统计资料、在亚马逊平台的购物历史、上网习惯等信息展开了一项差别定价实验。基于此策略,不同的用户购买同一款商品的价格也有所不同。
然而在短短一个月后,有用户在无意之间删除了浏览器Cookies时,发现之前浏览过的一款DVD售价从26.24美元变成了22.74美元,由此轰动一时的「大数据杀熟」事件才得以曝光。最终在巨大的舆论之下,亚马逊CEO贝索斯亲自站出来向公众道歉,并解释说明这只是向不同的顾客展示的差别定价实验,只是测试阶段,保证和客户数据没有关系,随后就停止了这一实验。
苹果
今年5月,一向遵循中国法律的苹果公司被推至风口浪尖。因为有不少网友反应,通过iPhone、iPad等苹果公司的设备在国内购买视频、QQ会员,以及通过滴滴等打车软件打车时,所需付的费用均比Android设备上的要高。
因此,不由得让用户怀疑,苹果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不过苹果在后续中及时回复称:这完全是“背锅”了,因为定价权100% 由开发者掌握。
滴滴
既然苹果称自己被背锅,因为定价权100% 由开发者掌握。那么作为打车软件巨头的滴滴,无疑成为众矢之的。对此,很多网友称,滴滴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同一起点与终点的情况下,老用户打车的费用比新用户贵多了,而且苹果手机的用户打车的费用往往比Android手机的用户打车的费用要高。
针对该舆论,滴滴出行总裁在微博上做出正面的回应,她表示:
滴滴出行不存在大数据杀熟的行为。在起点与终点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用户打车的费用不一样是正常的。打车的费用是由路程、每公里的单价、行车速度以及是否有优惠券决定的。而且,每个用户的规划路径不一样,打车的费用也会不一样。 共2页 [1] [2] 下一页 近半保险营销员月入不足6000元 杀熟仍是获客主流 售卖机票价格高于其他平台?飞猪否认大数据杀熟 398元就能开店杀熟 贝店扩张被指类似传销 “杀熟游戏”:近三成网友因网络传销受损 立法出招应对“杀熟”搭售等套路 搜索更多: 杀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