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洋百货大规模关店的原因众说纷纭,电商和购物中心也时常为此背黑锅,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消费升级之下,洋百货们未能跟上行业转型的步伐。
对于百盛的衰落,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主任郭增利说,在百盛入华初期,国内百货业不够发达,洋品牌优势明显。随着大批百货、购物中心的出现,百盛并没有做出太多改变应对新的竞争格局,逐渐不再吸引消费者。
华堂商场相关负责人也承认,无论是商品结构还是品牌引进,华堂商场都很难吸引顾客,跟不上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从引领潮流到跟不上节奏,洋百货的集体跳水来得太快。如果不愿意如玛莎百货一般退出中国市场,曾经靠“洋气”打赢零售战的洋百货们,就必须考虑如何“接地气”了。
四面楚歌?
“接地气”对于洋百货而言不是一件易事。在洋百货进入国内市场的20年后,中国本土的电商企业和零售企业如今已经崛起,尤其在接地气、贴合本土消费者需求方面,表现远超外资企业。
进退两难之际,新对手购物中心给了洋百货启发。最新出炉的《2016年全国200家重点商场业绩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有61家购物中心业绩上涨,只有8家业绩下跌。从整体看,购物中心2016年总业绩同比上升10%。但传统百货商场有67家业绩下跌,只有34家商场业绩有所上涨。
将逛街、娱乐和餐饮合为一体的购物中心,满足了消费者的多种需求,逐渐成为新的购物热点。因此近两年国内的购物中心发展速度飞快,最典型的是万达集团,其目前在全国共有186家购物广场,今年计划再开50家。而中粮集团旗下的大悦城、华润集团旗下的万象城等购物中心,也逐渐在全国扩展。
洋百货也想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这也仍然充满挑战。
一味复制大热的业态,是零售业一直以来的通病。即便百盛们尝到甜头,继续走购物中心的路线,也很可能在下一个10年,进入下一个循环,遭遇购物中心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问题。没有大量商业用地资源,也没有发达的线上渠道、支付及物流体系,一味效仿购物中心和电商,很难有有胜出的希望。
那洋百货就被打入死牢了?
其实也不尽然。重庆市零售商协会秘书长李运杨认为,百货业的长处在于有熟悉零售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及专业人才,如果手握产业链采购资源,也会拼出一条新出路。
比如,在平价时尚品牌被购物中心垄断、中高端商品被免税店拿下之际,洋百货如果从小众洋品牌或者其他专业类用品入手,在消费升级趋势之下,也能有一片天空。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陆涵之 共2页 上一页 [1] [2] 德国高端女装品牌Laurèl入驻百盛青岛金狮广场 百盛集团营收连续3年下滑 2017年拟新开第二家百盛优客广场折扣店 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关闭 关店止损成改革策略之一 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关门 改变模式不是救命稻草 百盛收购盈利门店无效 搜索更多: 百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