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概念风生水起时,有人却没赶上这趟快车。
近日,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终止经营,百盛百货迎来了2017年第一“关”。一家门店关门说明不了什么,不过这是百盛在重庆关门的第三家店,而且从2012年到2015年,百盛百货共关闭了位于上海、天津、济南等地的10家门店,去年又再关闭了4家门店。
接连关店的直接原因是业绩不佳,近年来,百盛百货在中国市场的营收不断下降,从2014年起,百盛集团已连续三年营收下降。根据2016年的财报,百盛集团当年销售总额为165.99亿元,同比下降8.2%。关店止损成为其改革的策略之一。
挑战不止于此,相比较自身的业务困局,作为曾经的传统百货外资第一店,百盛还面临着整个百货行业不太景气的问题,而来自新型购物中心和线上零售商的竞争,更让其遭受了不小的挑战,也给以百盛为代表的洋百货们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引领潮流到跟不上节奏,百盛们该何去何从?
领头羊靠卖物业盈利
虽然明年才到百盛中国的本命年,但“诸事不顺”已经逐渐显现。
除了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歇业,3月上旬,百盛集团发布内幕交易公告,称该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合肥百盛作为被告,收购鞍山百盛大多数权益的协议被判决无效。
2016年,百盛净利润达到了1.54亿元,相比较前一年亏损的1.83亿元,打了个翻身仗。但“扭亏为盈”实际只是表面文章。如果仔细翻看百盛2016年发布的四个季度财报,会发现前三季度百盛的净利润都为负数,能将整年利润变负为正,是因为百盛卖了北京太阳宫的物业,一次性获得税前利润人民币12.83亿元。
靠变卖物业挣钱,是曾经的“外资百货第一店”百盛百货所没想到的。
其实早在2013年业绩开始走下坡路时,百盛很快做出了反应:前任行政总裁陈汉民在2014年3月1日“卸任”,由当时任集团商品部高级总监张瑞雄接任。
同时,年过70的百盛创始人钟廷森也再度出山,正式出任百盛执行董事兼主席,拉开了百盛中国战略调整的大幕。
关闭不盈利的中小型商场、引进餐饮店拉拢顾客、建立自己的线上商城以及开设精品超市,从零售新业态到降低成本,百盛尝试的举措不少,但件件都没有打中“七寸”。
而且仅仅过了两年,百盛就不得不面对全新的格局。除了早早进入占据一席之地的传统百货商店外,零售行业已聚集了大批的狙击者:中国本土品牌购物中心、带动线上交易的电商以及遍地开花的免税店,这些狙击者逐渐成为国内消费者的购物新选择。
洋百货集体跳水
如果百盛看到四周同样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老对手,应该会稍显安慰。
1998年进入中国的华堂商场,由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以合资方式开办。5年来,华堂商场已经关闭了在北京的8家商场,2016年10月,在北京的标杆门店十里堡店也宣布关张。
今年3月,来自英国的百货公司玛莎百货关闭了北京店,这家门店从2015年12月开业至今也才1年多时间。在2016年11月,玛莎百货因为亏损严重宣布退出中国国内市场。
除了以上两个百货公司外,来自台湾的太平洋(4.560, 0.00, 0.00%)百货和香港的新世界(12.610, -0.46, -3.52%)百货,近年来也难以逃脱在大陆市场关店的命运,销售额同样不断缩水。
放眼全局,整个百货业似乎都在经历一场集体跳水。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6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下降0.5%,降幅相比上年扩大了0.4个百分点。
但洋百货的下降速度明显快于本土百货商店。根据赢商网的统计,2016年关闭的24家百货商店中,洋百货占了16家,数量远超本土百货商店。
彼时曾为国内百货业领头羊的洋百货们,为什么凋零得如此迅速?
共2页 [1] [2] 下一页
德国高端女装品牌Laurèl入驻百盛青岛金狮广场
百盛集团营收连续3年下滑 2017年拟新开第二家百盛优客广场折扣店
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关闭 关店止损成改革策略之一
重庆百盛财富中心店关门 改变模式不是救命稻草
百盛收购盈利门店无效
搜索更多: 百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