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并非“无所不能”
尽管仍存在种种局限,眼下,基因检测在市场的推动下正在变得“无所不能”。
打开网页搜索,输入“基因检测”,市面上已有的各种检测产品多的超乎想象——“精准预测癌症,准确率达99.9999%”;测情商智商、测网瘾、测孩子是否有早恋倾向;甚至还可以检测男女性格是否配对。商家在宣传广告中写道:“通过男女配对基因检测,我们能避免资源浪费,节省找对象谈恋爱的时间,增加配对的成功率,会较大程度减少婚姻失败的概率,最大限度避免因离婚造成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感情伤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发生。”
近两年,针对普通大众的消费型基因检测正在成为一片迅速升温的蓝海。在五花八门的各种检测中,最有市场也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儿童天赋基因测试。
今年9月,奥运冠军、“拳王”邹市明的妻子冉莹颖在微博上贴出了一张基因分析图。儿子轩轩参加了由某公司推出的针对孩子天赋的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轩轩在语言和数理逻辑上颇具天赋。“粑粑不要想着让轩哥继承衣钵了,别浪费天赋,培养他成为主持人吧!”她用玩笑的语气写道。
该公司是国内首家上市的基因检测公司,此前一直专注于临床领域。这套标价6800元的测试是近年来他们推出的一系列消费级基因检测产品之一,号称能通过检测近30个关联基因位点,分析少儿在语言、人际交往、数理逻辑、音乐等8个领域的智能天分。
“出于商业目的,我们目前已有的知识被歪曲了。”2015年9月,来自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24位基因遗传学、运动医学领域科学家联名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公开表达了对运动类“天赋基因”检测的担忧——辅机动蛋白3(ACTN3)是被科学界研究得最透彻的运动基因之一,已被证明与人体肌肉的爆发力密切相关,有着“金牌基因”之称。不少个人基因检测公司号称可以通过检验儿童是否携带ACTN3,判断其是否具备运动天赋。但科学家们明确表示,目前此类测试能够提供的信息对于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运动表现“毫无意义”。
尽管如此,在全国各地,类似的基因检测比比皆是,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价格从几百元到数万元不等。虽然市场火热,不过,关于检测“天赋基因”的说法,多数业内人士都持反对意见。
而在陈钢看来,不仅仅是“运动天赋”,在其他各个领域,绝大部分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都把其科学依据严重夸大了,以此去判断一个孩子的未来完全不合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天赋可能跟遗传有关,但我们的研究还没有进展到知道这个遗传是怎么起作用的。在遗传的过程中,基因组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起作用,完全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2013年,大象公会的创始人黄章晋曾接受了两次基因检测。彼时,国内面对普通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尚在实验性阶段,检测完成后,被测者拿到的是没有任何解读说明的基因代码,对于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通人而言,这样的检测报告与“天书”无异。“给了我一个14M的文本文件,全是代码,你得一个一个自己去查。检测80万个位点啊,一个就是一行,而且99%的位点是无意义的。”黄章晋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黄章晋一直对基因检测非常好奇。这两年,市场上消费级的检测产品越来越多,他也决定孵化一个这样的项目:各色DNA。
各色科技CEO郭婷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他们在考察过市面上已有的产品后发现,各家公司都没能把“内容”做好,而这恰恰是基因检测能否得到广为传播,被大众所了解的关键。
和市面上大多数检测产品不同,他们特意避开了常见的遗传性疾病预测等项目,而将切入口放在了人的无害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多样性上。睡眠,肥胖,乃至专注程度,是否更具同理心,是否喜欢刺激和冒险,有些项目类似星座运势。
郭婷婷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因研究的热点都集中在临床疾病领域,针对人类生理、心理多样性的研究较少。但由于国外对基因预测和诊断疾病的管控极为严格,只有少数先天性疾病获得了检测批准,因此,真正获得百万级检测人数的,都出现在娱乐化应用的领域。在现阶段,无论是疾病易感性还是生理心理特征,这些项目的检测都不能准确预测现状。在大众对基因缺乏正确认知的情况下,基因检测用于了解知识和作为谈资的意义,远大于精确预测。
“我们卖的是内容,不是最后的诊断。我们也希望用户在我们这里买到的是内容。”郭婷婷说。
距离一个“精准”的未来还有多远?
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演讲中宣布了一个生命科学领域的宏伟蓝图——“精准医疗计划”。该项目的计划之一,是建立一个涵盖超过100万人详细健康信息的基因数据库,用于对疾病的研究与个性化诊疗、药物的研发。
一个新的时代似乎正在来临。
另一方面,咨询公司Credence Research2016年5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22年,全球大众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将达到3.4亿美元。
作为这个领域最大的巨头,截至去年,23andMe已拥有120万份个人的DNA基因数据信息。经过用户同意后,他们的信息将被提供给研究人员使用。目前,23andMe还在进行有关药物对于不同患者影响的研究。
这一切的背后,是来自政府严格的监管。2013年11月,因为无法确定其检测产品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向23andMe下达禁令,要求其停止为用户提供健康类的检测分析,只能提供祖源分析等偏娱乐性的数据解读服务和检测出的原始数据。
禁令一直持续到2015年10月。在给出两种学术研究结果和若干样本证明其检测方式的正确性后,23andMe重新被允许提供非医学特征(如雀斑、头发卷曲、乳糖不耐受症等)以及部分遗传性疾病携带状况的信息报告,但报告里不允许出现“患××疾病的风险为××%”的说法。
相比之下,国内的基因检测行业的规范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简称“食药监总局”)、国家卫计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任何医疗机构不得开展基因测序临床应用,已经开展的必须立即停止,原因是相关产品和技术并未经过审批,属于非法行医。
当时,由于基因检测没有被纳入临床检测的范围,服务收费标准混乱,检验流程也不规范,但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在行业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仅仅在4个月后,食药监总局批准了二代基因测序产品上市。2015年上半年,国家卫计委又先后发布了基因测序临床应用试点名单。
而截至目前,国内针对大众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的监管政策尚不明确,由于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适合市场需求的行业规范,这个“低门槛”的市场还难以摆脱鱼龙混杂、乱象频出的局面。
“我觉得监管肯定会逐步收紧的。就像当年FDA管理23andMe和所有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产品一样。比如在检测报告中要尽可能减少主观判断,比如要求所有基因检测的实验要在满足一定要求的实验室去做。”陈钢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针对这一领域的监管,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监管方式,有关部门应该也会向着这样的方向发展,“更好的监管可能是像美国那样,趋紧一些实际上是会有好处的。”
陈钢说,下一步他们将减少检测报告中科学依据不够高的项目,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最有用、可靠的信息。他不满足于单纯做一个提供个人基因检测服务的公司,做一门生意——他更希望WeGene能建立起一个高质量的基因数据库。在现阶段,与基因有关的科学研究大多针对欧美人种进行,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亚洲人种的数据库,国人的基因检测结果必然会更加准确,在此基础上的各种研究也会更有针对性,这些数据甚至能够真正地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这也是“各色DNA”的愿望:充分培育市场的同时,积累海量行为、基因数据,让基因数据产生更大的价值。
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基因检测的概念十分火爆,这个市场的春天还远没有到来。“可能有人当先烈,可能有人当先锋,但这个事情还是得往前走。”陈钢说。
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符遥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宇、李晓娜为化名。)
共3页 上一页 [1] [2] [3]
基因检测再升级 肠癌存活效益大不同
减少化疗疑虑!30岁肠癌男透过基因检测掌握适药性
搜索更多: 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