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视觉
12月2日,针对旅游市场中恶性竞争却屡禁不止的“低价团”乱象,一位旅行社负责人李某向本报记者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李某开办旅行社已有6年,对当前中国旅游业的诸多乱象有着深切体会。
李某介绍,目前旅游市场存在两种旅行社,一种是专门负责招揽游客的旅行社,称为组团社;一种是把各个组团社的游客通过合并组成较大旅游团的旅行社,称为地接社。
地接社“买团”,不盈利甚至亏损,就设法从游客身上找补
国庆期间,云南导游威胁并强迫游客购物的视频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广泛关注。导游辱骂游客并强迫购物的现象,折射的是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的顽疾。
李某毫不讳言,当下有很多旅行社的主打牌依然是“低价团”。尤其线上旅行社的兴起,不断挤压线下旅行社的生存空间,竞争更加激烈,价格成了吸引游客的最大筹码。所谓“零负团费”,就是地接社在接收组团社的游客时,只收成本价,甚至愿意倒贴钱给组团社,在业内也叫“负地接”。地接社在接单时不仅没有盈利甚至是亏损的,亏损部分就需要从游客身上找补回来。
“提到‘零负团费’就不得不提‘买团’”。李某解释道,“买团”也称“赌团”,“赌注”是游客能否按计划进购物店购物或去自费景点。例如,云南六日游吃、住、行、娱等最低成本是3000元左右,地接社不仅不收组团社的报名费,反而倒贴给组团社每人200元的人头费,那么地接社每接待一位游客就相当于已经支付了3200元的费用。
怎么把钱赚回来?地接社一般会和购物店合作,只要将旅游团带进购物店内,无论游客是否购物,商场都会付给旅行社固定的人头费。但最主要的方式是购物返点,这是“赌团”盈亏的关键,变数也最大。
李某说,购物店通过抬高商品定价,给旅行社和导游“回扣”,为旅行社“零负团费”提供盈利空间,旅行社为追逐利益最大化,迫使导游强迫游客购物,导致了“零负团费”屡禁不止。为了招揽更多旅行社和游客,一些景区开始打造“大风景区”概念,在景区里打造玉器店、土特产店等“购物景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零负团费”的滋长,形成恶性循环。
地接社“赌团”,为了把风险降到最低,会考虑职业、性别、年龄、地域等因素组团。一个团里的游客最好来自全国各地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省市,导游会利用不同地域游客潜在的攀比心理,刺激消费。“大家看看,这位来自北京的老总花了3万元买了一个玉镯,上海、广东的朋友你们不能被人家比下去啊”。导游一鼓动,往往游客消费的欲望就会被调动起来。
导游参与“赌团”,有的“大刀”一个月能赚好几万甚至十几万元
旅行社之间比拼低价的恶性竞争,使处于旅游行业“食物链”末端的导游,承受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据李某介绍,按照相关规定,旅行社应当与导游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但目前大多数导游都是挂靠在导游管理服务公司名下,连基本工资都没有,更别提社会保险等基本保障了。
导游靠什么赚钱?主要是参与“赌团”:导游在接团之前,不仅没有从旅行社拿到一分钱,反而要先自掏腰包缴纳一定数额的“人头费”,将旅行团“买”过来。李某举例说,地接社承接一个“北京一日游”20人的旅行团,最低成本是每人150元左右,但地接社只收取每人100元的团费。导游再从地接社以每人130元的价格把这20人全部买走,导游先垫付2600元,这就需要从每个游客身上“压榨”出130元才能回本。同时,地接社和导游签订“对赌协定”按一定的比例承担风险或分红。
一方面,导游通过最大程度降低餐饮、住宿、交通标准来弥补;另一方面,导游必须让游客走进购物店和自费景点,拿提成返点。虽然风险大,但盈利的空间也大,如果遇到购买力强的旅游团,导游会赚得盆满钵满。 共2页 [1] [2] 下一页 台旅行社倒贴钱拉拢陆客 用“民族大义”劝消费 “旅行社退款”仅是规范“购物游”第一步 我国拟修订旅行社条例 禁止强迫旅游者购物 旅行社指定购物须明盘 新规严保消费者权益 放宽旅行社质保金 同程对万达旅业的整合遇阻 11家旅行社不满意“被卖” 搜索更多: 旅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