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收购全柴动力,“船王”张志熔涉嫌内幕交易,暗淡的年终业绩,银行缩贷传闻……在熔盛重工(下简称熔盛)接连的坏消息面前,44岁的张志熔却突然隐退。
12月23日,本报记者深入熔盛造船基地——如皋长青沙岛发现,昔日人气旺盛的员工宿舍正变得萧条,大批的派遣工正在大批流失。工人们估算道,员工由最高峰5万人缩减至现在的1万人。而熔盛内部管理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公司员工最多2.5万人,现在还有2万人,因为产业转型海工,一部分不适应业务发展而离去。
本报了解到,相比2005年至2011年的高歌猛进,2012年熔盛订单剧烈下滑,上半年只有2单。而12月24日公布的全年业绩预告称,全年将由盈利转向亏损。
消失的“蓝帽工”
离职高潮出现在今年10月和11月
12月23日,江苏南通市如皋长青沙岛飘起了雪花,占据这个岛面积1/4的江苏熔盛重工厂区显得十分安静。
江苏熔盛重工,是香港上市公司中国熔盛重工核心资产公司。一线操作工人张谦(化名)毫不关心远在香港上市中国熔盛重工跌至1元左右的股价,更关心10月的工资到底何时发,“9月工资欠了近三个月了,才刚刚发”。
27岁的张谦来自如东,自称熔盛的“蓝帽工”。张谦介绍,熔盛的业务网络庞大,将每条船分成若干工段,并根据工段对“包工头”招标。
熔盛与“包工头”签署工程协议,完工支付款项。“包工头”再按需招聘工人,按工作时间以及工作量支付工资。环绕在熔盛的“包工头”有上百个之多,张谦就是被“包工头”招聘进来的“蓝帽工”。
在张谦看来,正式一线操作工与“蓝帽工”穿的工作服都印有“熔盛重工”的字样,只是戴着白帽子。两者工作内容并未有太多区别,但福利待遇完全不同,“蓝帽工”没有基本工资,没有“五险一金”,签署协议的时候,集体缴纳“集团安全险”,“如果谁要离职,就要向包工头交600元,不离职则不用。”
张谦所干的船材料拼接工作属危险工种,每小时20元。他拿出的今年9月工作量显示,一共工作118个小时,开会四次40元,工资总额2400元。而个别工友,只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
在张谦看来,从2007年至现在,现在是熔盛活儿最清闲的时候。2009年、2010年的时候,因为急着交船,他一个月工作350个小时,可以赚到7000元,“现在很少有加班,一天只工作8小时”。
“干完这个月,我也要走了。”张谦表示,因为厂里没接到新订单,无事可干,像他这样打算离职的工人不在少数。
张谦和工友们估计,最高峰的时候厂里有5万多人,其中包括4万“蓝帽”工人,剩余1万为“白帽”工人和办公室行政人员。而现在,这里的人数可能刚刚超过1万人,“蓝帽”只剩下5000多人。
离职高潮出现在今年10月、11月。在熔盛职工之家的派遣工招聘办公室门上张贴着11月份的《关于办理离职手续的通告》,“每隔10分钟办理发一次牌号”,“每小时办理20至40人(离职)”。
“啃老本”过冬
新接的单子下降了一半,船价下降了三成
对于离职人数,熔盛一管理层人士表示,“我们公司人数最多的时候没有5万,最多2.5万。”“蓝帽工”为派遣工,约占公司总人数的6成。而现在公司约有2万人,其中正式招聘的有7000人左右,其余为派遣工。
上述管理人士坦承,今年确实很难接到单子。主要是因为行情不好,船东在大幅度的压低船价格,价格不到原来的一半;此外,公司放弃了一些毫无利润可言的小船订单。他举例说,现在整个造船业处于寒冬,上海某著名大船厂,今年无单子可接,就接了一个小船单子,该公司高层同样是欲哭无泪。
11月29日,熔盛新上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强在出席央视在香港举办的“实业的挑战”时坦承,受航运影响,早在2011年造船业就陷入了困局。今年熔盛的新接的单子下降了一半,船价下降了三成。
熔盛2012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仅获得了2艘新船舶订单,折合15.2万载重吨,总金额5560万美元。
尽管如此,熔盛在多个场合依旧拿出英国克拉克松统计数据表示,截至目前,以载重吨计算,熔盛手持订单依旧全球排名第二,中国第一。
截至今年6月底,熔盛手持订单包括101艘船舶,约1505.6万载重吨,合同总额约5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6.8亿元)。这些订单将于2012年至2015年交付。
“熔盛一直在吃老本。”在熔盛一位造船设计师看来,这些2009年、2010年接的单子没有造完,而如果明后年还接不到单子,就意味着大量造船设备利用率将下降,这是不小的损失。
“明年的造船业也不会有所好转。”多位造船业企业,以及行业分析人士向本报记者表达了相似的观点,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外贸大幅下滑,传统的干散货、集装箱运力严重过剩,即使2015年行情恢复了,因现有运力,也不可能出现大规模造船订单。
另外,目前“撤单”风险也比以前要大。一位长期观察造船业的人士向本报记者分析,由于以前造船订单分5次支付,每次支付20%,即按照下订单、建造、出坞、交船等环节,按工段支付相应款项,所以“撤单”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而现在船东下订单的首付资金比例则大幅下滑,“撤单”风险则大得多。
熔盛重工年内二期中票冷淡搁浅 债权银行谨慎观望
熔盛重工遭起诉 直击A股首例要约收购纠纷案
搜索更多: 熔盛重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