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观察  您所在的位置:红商网 >> 品牌观察频道 >> 正文

  多年来,阿里巴巴的直销团队一直占据了公司总人数的半壁江山,如果说这与其“由大量分散的小客户构成”之行业性质有关,尚可接受;但另外一个现象,似乎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

  销售人员的人均销量徘徊在70~80万元左右

  2000年左右,许多人根本不知道阿里巴巴,互联网尚未普及,那时销售的困难是可以想象的;但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造势,阿里巴巴几乎已经妇孺皆知,互联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如果其提供的服务真的那么棒,拥有良好的口碑,那借助人们的互相推荐,销售人员的工作应该比以前更容易些,业绩也应随之增长。然而,我们已经看到,事实并非如此。阿里巴巴的总收入与其直销团队人数有着非常稳定的比例关系,这再次表明其对销售人员的依赖。

  或许,造成此现象的一个原因是,阿里巴巴所提供的服务并不具备那么大的吸引力。看看iPhone、iPad等产品力很强的企业,哪儿还需要那么多销售人员对你轮番说服?

  2010年,阿里巴巴已经坐拥80万付费会员(不包括收购中国万网的20万),而马云更是经常将“来自200多个国家4000多万名注册用户”挂在嘴边——姑且不考虑这4000万注册会员的有效性如何,我们先来看看这80万的付费会员,其构成或许又出乎你的意料(如图1所示):“中国诚信通”和“中国金牌供应商”几乎占了99%,而“国际金牌供应商”只有区区 1.29%——也就是说,仅有1%左右的付费会员来自中国以外;另外,来自“国际交易市场”(外贸)的收入占比呈现下降趋势:由2004年71%到2010年58%——看来,阿里巴巴要实现其“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之宏愿,尚有待时日。

  目前,“中国诚信通”、“中国金牌供应商”和“国际金牌供应商”构成了阿里巴巴的三大产品,如果你对其同比增速进行分析,就会发现:除了在中国交易市场(内贸)的“诚信通”增速相对稳定外,在国际交易市场(外贸)的其它两类“金牌供应商”的波动都很奇怪:2009年,中国金牌供应商的增幅高达123%,2010年,这一数字骤降至26%;而国际金牌供应商也在2010年首次出现41%的负增长。什么原因呢?

  2008年11月,在金融危机的一片哀鸿中,阿里巴巴在国际交易市场推出了低门槛会员服务——“Gold Supplier出口通版”,定价19800元(据称还有1万元的政府补贴),而原有的Gold Supplier价格不变(为5万元),服务升级。阿里巴巴称,此举将我们的平台开放给大量的新的潜在客户,尤其加速了客户的增长。不过,它可能没想到,“欺诈门”所涉及的2326家中国供应商几乎全部为出口通版用户。

  2009年7月,阿里巴巴在国际交易市场推出“国际Gold Supplier ”会员服务,取代原来的“国际诚信通”,服务大中华地区以外的供应商,定价为2,999美元。在随后的2010年年报中,阿里巴巴称,“由于价格的提升,国际Gold Supplier会员数目如我们的预期,有所下降”。或许你会觉得,2999美元并不高,但想想看,2007年,阿里巴巴对“国际诚信通”的收费仅为4427元。

  2010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中国诚信通会员(普及版),定价为1688元/年,而此前的统一定价为2880元;截止2010年底,中国诚信通会员同比上升35.2%,近68万之众,其中约42%为诚信通(普及版)用户。

  由此可见,阿里巴巴的客户对产品价格非常敏感,这表明,客户对产品的依赖度有限——尤其是对中国以外的客户来说,吸引力远远不够。2011年5月,阿里巴巴公布了其第一季报,其中,“国际Gold Supplier ”继续以超过40%的速度下降。虽然阿里巴巴一再宣称,“国际金牌供应商价格的上涨远远可以弥补其数量的下降”,但当其人数下降至9000多人(2008年这一数字为17000多)时,阿里巴巴“贸惠天下”之使命,又该从何谈起?

  “阿里巴巴不追求优秀的人,阿里巴巴追求平凡的人,追求平凡的人一起做非凡的事。”马云的一番话,鼓动了众多年轻人的热情。那么,马云所说的“平凡的人”,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不妨看看其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中对应聘者(电话销售)的要求:大专及以上学历、开拓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以结果为导向、有良好的客户服务意识等。关于他们,坊间流传着许多轶事:比如“扫楼”,比如“每天打几个百电话”等,无不透露出一股疯狂的职业精神。阿里巴巴能有今天,这支销售铁军功不可没。

  “其实我们对其服务并不是那么感兴趣,但阿里巴巴(销售)似乎总有办法让你买。”有位客户曾这样对媒体表示,感情复杂。

  还能走多远?

  多年来,人们对阿里巴巴的质疑从未止息。

  马云出生于1964年,35岁创办阿里巴巴。这个身材矮小,长相奇特的男人似乎天生具有一颗“子弹都打不穿”的心灵,他经常将别人质疑甚至嘲讽的话公之于众,以表明自己对此毫不在意。

  “未来,我们要为全球10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生意平台,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服务于10亿消费者!”2009年,在阿里巴巴十周年庆典上,马云豪情地宣称,“肯定有很多人嘲笑我们,没关系,我们习惯了!”

  与以往无数次一样,马云的话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然而,如果质疑声来自客户呢?马云是否还能如此洒脱?

  “信息平台那不稀奇,阿里巴巴如果做成一个撮合交易的平台,能促成买卖双方成交生意的话,那我也愿意按照惯例支付佣金。”被评为 2008年十大网商之一的李棠华曾多次给阿里巴巴提建议,“这样的效益要比网销宝和会员费高出很多倍,双方都能进入良性循环。”

  事实上,阿里巴巴“会员费+增值服务”的商业模式正在遭受越来越多的质疑,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B2B平台另外一种商业模式——“佣金制”的兴起;后者“按成交额的一定比重收取佣金”的方式,以及“为成功付费”的理念,正赢得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青睐。2004年,前卓越网CEO王树彤创立的敦煌网就是这种模式的先行者,王树彤也因此被称为“挑战马云的女人”;2009年,慧聪网国际频道也放弃了以往的“会员费”,转而“为交易付费”;易唐网、贝通网等后来者也相继出现在“佣金制”阵营……甚至有些极端的分析认为,“固定会费”模式是行将灭绝的恐龙,而“佣金制”才是B2B平台真正的未来。

  问题是:如果“佣金制”的优势那么明显,阿里巴巴为什么还抱着“会员会+增值服务”的模式不变?以马云的商业才智,难道会看不出来吗?

  1995年,马云第一次在美国接触互联网,他尝试着将自己刚刚组建的公司——海波翻译社的信息放了上去,很快,便收到了来自美、德等国的邮件,希望以后有所合作。这次经历改变了马云的人生轨迹,回国后他便辞职下海,想法很简单:帮助中国企业与世界建立联系。

  不论是早期的“中国黄页”,还是后来的阿里巴巴,其盈利方式的核心都是:将企业的信息放到网上,同时向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他坚信,通过这种方式,卖家能够被潜在的买家发现,从而让生意变得容易。

  在初始阶段,这是有效的,因为那是个信息闭塞、匮乏的时代,在网上展示信息的企业还比较有限;但在十余年后信息过度传播的今天,一切都不一样了:试想,当你搜索某种产品时,瞬间出现了十几甚至上百页的供应商名录,你会有耐心一页页查看下去吗?(考虑到中国中小企业这些年的迅猛发展,以及生产过剩时代的特征,供应商应该要比潜在客户的增速快得多。)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使用B2B平台,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被选中的几率以及成交可能性的下降。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的信息脱颖而出呢?阿里巴巴提供的方案是“增值服务”:购买关键词、黄金展位、橱窗推荐……但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增加愿意为之付费的卖家的曝光率,而并不负责为买家提供优质可靠的供应商。

  马云一直将“客户第一”挂在嘴边,但显然,他所说的“客户”指的是卖家而非买家。但是,一个不能为买家提供良好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又能做多久呢?

  在商业模式乏力与价值观失守的共同作用下,“欺诈门”终于东窗事发;联想到盛传于网络的“虚假点击量”、以及活跃在淘宝的“专业刷钻公司”,就不难明白马云为什么对“诚信”再三强调,又为什么宣称要“将价值观的牌坊扛到底”。

  如果就此认为马云“纯属忽悠”,或许有所不公;但如果说他对发生在阿里系内的种种毫不知情,那也是小看了这位奇才。

  事实上,早在阿里巴巴B2B平台运行两三年后,马云就感觉到了这种模式的不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还是挺难的;于是,2002年3月,服务于内贸企业的“中国诚信通”上市;2003年5月,淘宝网上线;5个月后,支付宝应运而生;随后,收购雅虎,成立口碑网、阿里软件、阿里妈妈、阿里云……“从信息流到资金流再到物流”,马云不断向产业链纵深延伸。只是,他还缺少一个足够坚实的点,将手中的棋子布局成阵。

  历经5年的积淀之后,2008年9月,一直被寄予厚望的淘宝宣称实现“收支平衡”,全面盈利指日可待。随后,阿里巴巴集团顺势增资50亿,“大淘宝领航”的战略架构浮出。至此,马云的“达摩五指”(诚信、消费、支付、软件和搜索)得以打通,一个更庞大的“阿里平台”正式上路。

  这个更开放的“阿里平台”不仅服务于众多卖家,还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第三方共同为这个群体服务,借助他们,这个平台将变得更加完善;而随着大量玩家的加入,利益相关方的增多,阿里系也将更加安全。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好的设想,现阶段的阿里系还有诸多命门;而马云正是依靠出售这个美好的预期,推动阿里帝国一步步前行。这就不难理解他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为何如此之强,阿里巴巴又为何要保持近百亿元的现金储备。

  “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晚上。”马云的这句名言不仅是告诫别人,更是警示自己。

2页 上一页  [1] [2] 

 相关阅读
·销售提成利益催生阿里巴巴“欺诈门” 2011年04月25日
·阿里巴巴 你过时了! 2011年04月18日
·马云的恶梦:那些败坏阿里巴巴的“野狗”们 2011年04月12日
·阿里巴巴的“红与黑” 2011年03月21日
搜索更多: 阿里巴巴

来源:中国机电工业  仝亚娜 责编:林灰

 
 
 








网站简介 - 刊登广告 - VIP会员 - 开放平台 - 内容制播

权威商业媒体 零售淘金门户

Copyright (c) 2003- 浙ICP备13037369号 红商网 版权所有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