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多方协商后,华立集团界定华立集团的存量资产,其中88%归职工集体所有,由职工保障基金协会(不久更名为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持有,12%为国有资产归余杭二轻联。
“大锅饭”渐成“大锅股”,随着企业发展,人人入股的模式开始显现出其缺点。同时,持股协会也制约了上市之心久存的华立集团融资。
从1998年开始,华立集团酝酿进行第二次产权制度改革。
华立集团开始清退职工持股协会中的自然人入股资金,仅保留集体股份。“我当初以4000元现金入股,退股时总共拿到的只有4800元。”吕贤梅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与此同时,职工持股协会以及129名企业骨干员工以自然人身份合资成立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7000万元,其中持股协会占50.14%,129名自然人共占49.86%。
据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13日在当地工商局变更登记信息中显示,注册资本已增至13500万元,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拥有的控股公司50.14%的3510万股以1元/股转让给李以勤,总价3510万元。汪力成持3945万股占总股本的29.22%,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李以勤为第二大股东。
同时,持股协会所持华立集团88%的股权转让给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自此,华立集团第二次改制结束,由集体企业摇身一变为民营企业。而华立集团此次华丽转身,当时被多方赞誉。
“我们从最早设计改制到2001年改制完成,共花了八年的时间。”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说。
改制不开职代会?
“那个时候是强制退股,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谈起当年清退职工持股协会中自然人入股资金时,吕莲芳有些愤愤地说到:“华立集团当时并没有征得多数员工的同意。”
沈美华也是一名被华立集团“内退”的员工,她当年入股股金为2000元,1998年股权清退时,只退回2000元股金和400元红利。她表示,当时的情况是不退也得退。
相比此次清退股权,更让华立职工们质疑的是华立集团对集体资产的处置过程。数名华立老员工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均称,1998年至2000年改制过程中,华立集团从未召开过职工代表大会,自己作为职工对企业改制失去了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合法权益受损。
“华立怎么改制的,我们一点都不知道。”沈美华称,华立集团改制前后并不曾听有职工代表大会一说,而她也是去年才知道华立集团已是民营企业。
“印象中那时没开过会,退股的时候也没经过我同意就把我的退了。”已经退休的宋金木是华立集团的元老级员工了,他1970年便已进入当时的余杭镇竹器雨具厂(华立集团前身)。
“没开过职代会,如果开过我怎么会不知道呢。”1983年前就进入华立的陈建美在公司做了多年后勤,她说,“当年很多人都不知道改制,甚至在清退自然人股权时,都不知退到自己手中的是什么钱。”
而后理财周报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华立集团老员工,他们均称当年企业改制时没开过职代会。
在查阅当年华立集团改制的档案资料时,理财周报记者发现几乎所有重大事项都会在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会员大会决议或股东大会决议中有反映,但关于职代会的材料并未找到。
对此,汪力成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坚决否认:“这是不可能的,职代会是必须的程序。”而职工所指的强制退股,汪力成同样否认。
汪力成:他们没有文化,不懂
据杭州华立职工持股协会1999年工作总结显示,截至1999年12月底,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总资产达15157.10万元,净资产为10991.11万元。2000年,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所持有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3510万元股本被转让给自然人李以勤,总价3510万元。同年,持股协会持有的华立集团有限公司88%的股权转让给浙江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转让款6872.8万元。
上述华立员工认为公司集体股权变卖后的现金资产去向不明,他们怀疑部分被侵吞。
对于华立集团集体资产如何处置?汪力成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解释,变卖华立职工持股协会所持股权的资金里有1500万-2000万元用来奖励那些骨干员工,而有4000余万则放入“华立保障基金”,专门用于处理在改革过程中来对老职工利益的保障问题。而当记者继续追问时,汪力成以涉及“商业秘密”为由不作回答。
华立老员工吕莲芳回忆,曾有前华立职工持股协会会长盛忠和面对他们质疑时称,投入保障基金的部分资金后来被用来投资了四个公司,具体情况并不清楚。
而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盛忠和也说华立保障基金部分资金被用于投资。
对于上述多名华立集团老员工的质疑,汪力成认为他们“没有文化”,很多东西都不懂,“比如总资产和净资产之类的都分不清”。
6月3日,当记者又一次拨通汪力成手机时,他再一次说:“我们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