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对登陆创业板不到半年的沃森生物(52.580,-0.45,-0.85%)(300142.SZ)而言,是一个被投资者铭记的“黑色星期二”。
这一天,这家以人用疫苗为主营业务的公司连发三个“利空消息”:与广州申益皮卡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解除合作合同,将停止PIKA鼻粘膜免疫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的研发;与长春华普修订合作协议,停止人工合成单链寡核苷酸增效狂犬疫苗的研发;此外,其孙公司也与葛兰素史克公司终止麻腮风疫苗项目的合作。而这正是沃森生物在上市前极力推荐的三个项目。
对于上市后持有沃森生物的投资者来说,这三个公告无异于三把“匕首”。公司股价当天跌停,并在后两个交易日连续收阴。
此事让不少投资者联想起前不久被查的绿大地(12.14,-0.64,-5.01%)(002200.SZ),因为两者同处上市公司事故频出的云南;也让不少人想起二次过会被否的胜景山河,因为两者的保荐机构同为平安证券。
沃森生物去年11月12日登陆创业板,发行价95元、市盈率高达133.8倍,双双刷新当时创业板上市纪录,但公司股价自上市当天冲上158元的最高价后跌跌不休。按复权计算,目前其股价相对于上市当天的最高价已深跌近50%,从百元股沦为破发股。
上市前公司是否对这三个项目的风险毫不知情?《投资者报》记者5月19日就此致电公司证券事务部,工作人员以董秘和证券代表不在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真相到底怎样?为何3个产品不同、合作对象不同,而且失败理由也不同的项目,却同时宣布终止?
支撑高价发行三项目黄了
对于三个项目的终止,沃森生物5月17日在深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与史克终止麻腮风疫苗项目合作,不会影响公司全国产业化布局及国际化战略,更不会影响构建病毒性研发、产业平台的战略实施。公司将充分利用沃森葛兰资源,加快病毒性疫苗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平安证券则在5月17日报告中指出:“沃森生物三个终止项目均属于临床前项目。即使进入临床,仍需通过临床I-III期研究、生产批件申请、GMP认证、生产及报批签发等环节才能上市,保守估计全程也需5年,项目终止不会对业绩产生影响。”
但其在此前的报告中表示,CpG狂犬疫苗和PIKA流感疫苗项目均属国际首创,属于高风险高回报研发,此类产品一旦上市往往催生高达数亿元的市场,一个产品的收益即可弥补多个失败产品的研发投入。
关于上述项目对公司上市的意义,公司当初的表述是,“有利于本公司以更快的速度获取最优外部技术,加快相关疫苗研发,从而增强疫苗开发能力”,并表示“与长春华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合作目前项目进展顺利”。
如果没有这样的项目,谁来支撑公司的超高发行价和市盈率?现在这个“支撑”不仅倒下了,而且至少存在两个非常明显的疑点。
首先,这三个项目涉及的产品不同,合作对象也不相同,而且终止的理由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会同时宣布终止?如果不是同时终止,为什么不分别公告?其次,这三个项目是否在上市前就有终止的风险?
公告显示,与葛兰素史克合作的麻腮风疫苗项目的流产,源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的颁布实施,由于含有抗生素,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批准葛兰素史克公司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在中国进口和灌装。但该新药典自2010年10月1日起就已执行,早于公司上市,也就是说此项合作的流产在上市之前就可预料,但公司只字未提。
而另两个项目分别始于2007年11月和2006年4月。也就是说,经历四五年的开发,却偏偏在上市后半年终止,难道也只是巧合?
北京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张远忠表示,如果在上市前就知道上述项目存在流产可能的话,就应当在《招股说明书》(PDF版说明书)中充分揭示风险。如果明明知道却不进行揭示甚至有意隐瞒的话,就涉嫌在《招股说明书》中虚假陈述。
独一无二还是仿制?
“贵州茅台(197.03,-3.80,-1.89%)的超高毛利率,华兰生物(34.70,-0.30,-0.86%)的超高盈利能力,苏宁电器(12.50,-0.41,-3.18%)的超高送股潜力,洋河股份(114.90,-4.48,-3.75%)的超高成长性”……沃森生物登陆创业板时,华丽的招股说明书数据被股民戏称为“集茅台、华生(微博 专栏)、苏宁、洋河优势于一身”的万能股。
沃森生物上市时声称,其业务的独特性,号称“和海普瑞(31.55,-2.11,-6.27%)一样”,是业内独一无二的人用疫苗企业,几乎没有竞争对手。而券商们在对其进行分析时也处处充斥着“疫苗新贵”、“研发精英”、“疫苗巨子”这样的溢美之词。甚至有机构称其为“值得一生典藏”、“非卖品”的创业板精英公司。
据不完全统计,在公司上市半年内发布的20余篇券商研究报告,给出的评级最低都为“谨慎推荐”。甚至在17日公告三个疫苗项目失败以后,还有券商发布报告继续维持“推荐”评级。
公司业务果真独一无二吗?
据了解,目前人用疫苗主要分一类和二类疫苗。第一类疫苗是国家计划生产和要求必须使用的免疫疫苗,这类产品主要免费使用,也是全面覆盖的,几乎都是中生集团生产,天坛生物(18.12,-0.88,-4.63%)(600161.SH)是其分公司之一。
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其他疫苗。这类疫苗由于是自费且收费较高,并针对一些特殊病种,因此使用者数量有限。而沃森生物的产品恰好是此类疫苗,而且和其他公司研发的疫苗产品有很大相似性。
之前在银河证券从事医药生物研究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员透露:“沃森生物的一些产品和技术甚至直接从别的公司拿过来就用”。以公司2005年7月开始研发的重组乙肝疫苗为例 ,李云春等5位公司高管的另一个老东家大连汉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在2004年3月8日就获得了该药品批准文号。
据了解,沃森生物的技术总监黄镇有另一个隐秘的身份,曾任职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并曾在该所主导参与过Hib疫苗、23价肺炎链球菌荚膜多糖疫苗的研制。虽然沃森生物董秘徐可仁表示,黄镇的履历已按规范披露,但上述身份和研究在《招股说明书》中只字未提。
一位在中日友好医院临床科工作的唐姓专家5月19日告诉《投资者报》:“目前民营疫苗企业大多走的是仿药战略,把人才挖过去后,带过来的技术稍加改变,比如改变培养方式、纯化方式就变成了另外一种技术,也能申请新专利。严格地说肯定会涉及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但这在民营疫苗企业中已是潜规则。”
事实上,有投资者早就对沃森生物疫苗业务表示质疑,今年4月20日,曾前往沃森生物公司调研的但斌(微博)就在自己的博客上转载了一篇以“陈员外”为作者以《生物疫苗公司初探》为题的研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