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东宝生物技术股份公司(下称“东宝生物”)于5月6日向证监会递交了招股说明书(申报稿)及首发申请,本周初已有媒体针对该公司存在的关联股东身份和PE投资机构突击入股的现象予以质疑。此外,《红周刊》发现公司还存在利润操纵、财务信息误导和夸大事实等问题。
一、离奇消失的库存商品
招股说明书财务报表附注显示,2010年末存货“库存商品”科目余额为1456.23万元,相比2009年末3129.6万元的余额减少了1673.37万元。
东宝生物的主营产品包括明胶系列、副产品碳酸氢钙和深加工产品胶原蛋白。从公司披露的产销数据来看,明胶系列和碳酸氢钙的产销比高于100%,消耗前期存货,新产品胶原蛋白产销比小于100%,形成一定数量的库存商品(见表1)。
由于碳酸氢钙的产销量差异很小,且该产品单价低廉,销售均价仅为1602.86元/吨,不足明胶系列和胶原蛋白分别37240.21元/吨和196987.12元/吨的销售单价的零头,因此此项产成品对于存货“库存商品”科目余额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则存货“库存商品”科目余额变化主要取决于明胶系列和胶原蛋白这两个产品。依据公司披露的销售数据和毛利数据不难推算出这两项产品的产销情况对于存货“库存商品”的影响(见表2)。
可以看到,这两项产品合计导致存货“库存商品”金额减少945.89万元,相比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1673.37万元净减少金额,二者相差727.48万元无法合理解释,即该公司账面体现出来的库存商品余额,小于根据产销及毛利率等财务数据推算出来的理论金额。对此《红周刊》认为,公司很可能虚估了明胶产品毛利率,低估了明胶产品成本,进而导致低估了存货金额,高估了利润。
二、隐瞒关联交易
东宝生物网上公开简介信息显示,“公司占地100亩,绿化面积30%,环境优美”、“首家按照GMP要求建成洁净厂房,首家对整个生产线实施了自动化监控”,上述这些设施(见表3)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势必产生很多费用支出,但是在东宝生物损益表中却没有得到相应体现。
例如,30亩的绿化面积势必产生大量绿化费,3层办公楼和建筑面积合计达到26130.85平米的厂房也势必产生各种安保费、物业费、水电费等管理费用支出,公司财务报表管理费用“其他”科目2010年全年发生金额也仅为17.59万元,完全不足以支撑100亩厂区的日常维护和30亩绿化面积的日常管理。
对此,《红周刊》认为,很大可能是由东宝生物的实际控制人或旗下公司承担厂区维护、绿化等管理支出。实际控制人出于提高公司利润水平以便谋求更高的IPO发行价格的最终目的,也乐于向公司提供“免费午餐”,至于损失的管理、绿化、安保、水电费用这点“蝇头小利”,相比上市后经过几十倍市盈率放大后的资本市值而言,绝对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是这种私下交易实质上属于无金额发生的关联交易,不利于上市公司经营相对于大股东的独立性,对此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却没有进行任何解释。
三、血汗工厂or财务安排
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2010年末员工人数为312人,其中生产人员165人,管理岗位人员147人。通常来说,生产人员工资通过制造费用直接计入营业成本,而董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管理岗位人员工资将计入期间费用。
东宝生物财务报表附注显示,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工资及附加”金额合计为328.1万元,公司披露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核心人员从公司取得收入情况”数据中分析,涉及到公司正式员工人数为13人(此外涉及3名独立董事和2名兼职董监事),共计领取薪酬162.62万元,这也就意味着其余134名“非核心”管理人员将共同“分享”剩余的165.48万元工资收入,则人均工资仅为12349.25元/人(见表4),仅为包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金额的53.48%。这不仅令人在“同情”东宝生物“非核心”管理人员收入之低的同时,质疑东宝生物是否又是一家“血汗工厂”?
当然,“廉价劳动力”的背后还存在着另一种可能。每一个谙熟于资本运作的人都知道,融资前过低的人均工资,或许隐含一份“私下协议”,即在公司融资前以较低的人工成本支出来提升利润水平,通过这种财务安排来扮靓公司业绩表现进而顺利实现融资并获得更高的融资价格。这不但适用于IPO上市融资,同样常见于私募股权融资领域。而一旦公司成功实现融资后,再大幅提高员工收入作为这批“功臣”的犒赏。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公司在上市后,尽管营业收入和利润出现下滑,但丝毫不会影响工资费用的大幅增长。
如果其他“非核心”管理人员人均工资与包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持平,也即达到2.31万元/年的水平,将意味着东宝生物增加309.54万元工资费用,进而导致2010年度税前利润由目前的2559.79万元下降到2250.25万元,降幅为1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