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的一纸通报,再度引发业界和投资者对超级玉米的关注和争论。
2011年4月6日,农业部公布2010-2011年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情况,其中由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002041.SZ,下称登海种业)生产经营的品种“登海605” ,因出芽率低于标准值,被列为不合格种子。该品种正是登海种业今年主推的超级玉米。
面对国内玉米平均亩产350公斤的现状,早在2004年就有研究者提出,中国急需培育亩产1000公斤-2000公斤以上超高产能力的“超级玉米”。自2005年起,北京市科委和科技部先后就选育超级玉米立项,相关财政和企业累计投入超过1亿元。
此后,登海种业宣布“率先进入超级玉米新时代”。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登海种业董事长李登海公开表示,该公司的超试系列产品除具备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高产能力,兼有“优质、多抗、广适、易制种”等优良品质。
然而,部分农户在种植该系列产品之后,声称出现了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
以中国农科院作物所退休研究员佟屏亚为代表的反对者据此认为,超级玉米只是一枕黄粱梦。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中,既高产又广适多抗的“零缺陷”玉米是不存在的。但也有专家认为,超级玉米只是一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中国玉米的育种水平。
超级稻和超级小麦已被业界广泛接受,有关超级玉米的论战却仍在继续。
三份鉴定书
针对农业部通报,登海种业董事会秘书原邵刚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抽检批次数量共计5.8万公斤,与上千万公斤的制种总量相比只占一小部分,目前已全部收回并封存,以做进一步的原因排查。其余批次的登海605经公司检测均为合格产品,处于正常销售状态。
“不合格种子反映出一些企业质量意识淡薄,管理不严格,监控措施不到位。”农业部通报中的这句话是对种子质量的评估。而业界一些专家对超级玉米的质疑,则主要在品种本身是否存在缺陷。
目前超级玉米的销售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其中以山东和河南两省为主。
河南开封市杞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汤义林对前去采访的财新《新世纪》记者称,该县去年夏玉米出现大面积粗缩病,与登海超级玉米有关的约5万亩,其中约2万亩发病率在90%以上,几近绝收。杞县葛岗镇种植户李照远说,去年种了6亩地的登海662玉米,每袋种子价格50元左右,几乎是普通种子价格的两倍。但由于发生粗缩病,只收了100多斤,损失达6000多元。
一份由开封市土壤肥料工作站高级农艺师徐杰等五名专家出具的鉴定显示,造成粗缩病原因包括气候异常、灰飞虱传播病毒等。在“品种抗病性”一栏,鉴定称“对各个玉米品种调查,粗缩病都不同程度发生,其中登海662、先玉335发病率最高,严重田块发病率达90%以上” 。先玉335是美国先锋公司旗下的品种,与登海种业共同推广。
河南中部禹州地区的一位乡级经销商说,去年他卖出的登海产品连片种植的有345亩,其中登海662出现秃尖,上端三分之一部分不结籽,登海701则发生青枯病。
在农户的索赔压力下,该经销商委托许昌市种子管理站三位专家鉴定。鉴定结果称:“种子质量不存在问题,秃尖和青枯病是品种特性、播种期、土壤肥力、气候因素等综合原因造成的。”
在河南北部新乡地区,登海662出现大面积秃尖的情况被当地媒体报道后,新乡市种子管理站委托河南省农科院专家出具鉴定报告。该报告称:“种子真实性和纯度没有问题,出现秃尖是因为授粉期阴雨绵绵,光照不足。此外本品种与其他品种相比,对光反应较为敏感,也是造成结实较差、果穗秃尖较长的原因之一。”
接到多名农户上访后,杞县县政府派出四名官员赴山东找登海种业商讨赔偿事宜。登海种业回应称,“这些都是气候、病害等因素造成的,不是种子质量问题,不予赔偿。”
“赶上粗缩病,我们很痛心。但是光痛心不行,还要考虑公司,考虑股民。”登海种业董秘原邵刚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种子本身不存在质量问题。他也否认品种本身存在缺陷。
在采访中,多地代理登海种业产品的经销商称,“登海662今年没货”。开封市不同地区的两名经销商都称“因为制种基地受灾,该品种今年绝收”。
原邵刚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基地受冻害的只是一部分,最主要的原因是今年公司主推的是登海605,因此登海662在各地都未销售。
杞县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汤义林等基层农技推广者则分析认为,无论是“品种绝收”还是“主推新品”的说法,都不符合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