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批量复制,
缺少独创性和文化底蕴
对文和友而言,文化是其提升商业价值最大的利器。
据了解,文和友的布景团队,很大一部分来自电影电视行业。其对老长沙的还原,成为了游客和本土长沙人愿意去怀旧的一个地方。文和友在长沙之所以还有热度,是因为融入了长沙本土的文化特色,以及小龙虾基因等,所以现在仍是游客打卡的一站。
但“批量复制”的文化,缺少了深刻的内核,也难免让消费者们逐渐审美疲劳。
广深等地的文和友,虽然在装修上融入了粤地元素,但本质上还是对长沙文和友的复制。在文化理解和根基上,是不够深入且不自信的,缺乏灵魂的堆砌难以激发年轻人共鸣。原本计划在2021年完工的南京文和友,如今也没有了尾声。
许多“文和友分友”模型都存在“拿来主义”的情况,并没有特别的原创性。以至于会有一种“全国都是文和友”的错觉。常见于由商业地产为主体开发的项目中,简单讲就是“复古空间+老字号小吃+多业态”的套路。而项目之间的差异也不明显,主要体现在“规模和运营的精细度”上,比如场景的复刻程度、精细程度,比如运营细节(叫卖方式和表演形式等)。
对比长安大排档、唐山宴等文旅项目依旧火爆,其本质在于,深挖地域文化内涵,而不仅仅是造了个景那么简单。
比如唐山宴,里面的茶坊酒肆、食铺作坊有150余种唐山风味特色小吃,一楼主要是各类当地美食、沉浸式体验,而在二楼,加入了很多民俗物件,并配上说明,有“博物馆”氛围和底蕴,让顾客能够沉浸下来感受唐山在地文化,而不只是走马观花打个卡。
05
造景溢价,
年轻人不想买单了
在消费降级的时代,造景成本过高,顾客却不肯为溢价买单。
造景,帮助餐饮品牌解决了“流量饥渴”的问题。在流量越来越稀缺、顾客的注意力和忠诚度越来越稀缺的内卷时代,斥资造景,无论是制造噱头还是卖点,都成了不少品牌的一颗救命仙丹。
然而,贩卖沉浸感虽然是个好买卖,但会面临成本过高的投资状态。尤其是一些品牌方,还需要雇佣演艺团队,无形中,附加成本不小,再加上消费疲软,理性的顾客越来越多,很容易存在“客流大但营收不足”的情况,最后都会转化成为经营压力。
而且,这两年,餐饮消费风向正在急速变化,一个典型的表象就是——今天的消费者一定会精打细算,更加理性、务实。尤其是“还追逐品质”的消费者,大家有一个共性的心理:我可以吃到贵的东西,但是不能让我吃贵了。“贵可以,但是吃完之后让我觉得值,你千万不能让我觉得上当,觉得钱花冤枉了,那我就不会再来。”
再加上失业率的飙升、裁员降薪成为不少年轻人难以逾越的生活困难,这种情况下,由“造景”带来的产品溢价,更容易遭到顾客的抱怨。
06
文和友模式,
会走向何方?
各地的“文和友”们,最终会走向怎样的归途?我们认为,可以大致分三类看:
第一种“优等生”,能够参悟消费变化本质的“文和友”,得以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快速转型,赢得好评。这些项目能够放下身段,在餐饮板块“花心思”,潜心把菜品做好。或者深挖文化内涵,打好文旅基础。总而言之——懂得流量与复购同等重要、不可失衡,同时,找到让顾客真正愿意复购的“点”。
第二种“普通生”,是一些原本处在流量城市的“文和友”,依靠旅游经济的加持,尚且还有一个阶段的红利期,但这个红利在不断消减,且随着成本的升高、消费的理性,很可能未来陷入“增收不增利”,甚至“客人多而买单少”的尴尬境地。至少,目前看来,全国各地的“穷游”现象愈发明显。如果固守原有的模式,盈利未必会等来持续增长。
第三种“差等生”,最悲催的,就是那些既不努力升级,又没有城市流量加持的“文和友”,空凭造景,已难以为继,甚至沦为了“贵价版的大食代”,自然会被精明的顾客抛弃。这类项目,往往会陷入“高开低走”的死循环——开业时红红火火,很快因为盈利难而出现空铺,然后潦草招商,品质和复购进一步降低,最后淹没在顾客的唾沫星子里。
不管是做餐饮还是搞文化,都少不了时间的沉淀和精心的打磨,在文和友的初衷里,也有浪漫主义情怀,以及餐饮专业主义的些许沉淀。在这个“慢即是快”的新周期里,我们也期待那些在地的、能够历经时间考验的文和友们,可以展开新的故事。
来源:餐企老板内参 八刀 共2页 上一页 [1] [2]
红商网优质内容还将同步分发到公众号、视频号、头条号、西瓜抖音、网易号、搜狐号、企鹅号、百家号、好看视频、新浪微博等国内主力流量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