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馆第一股”海伦司作为行业先驱,早已将目光放在二线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其2021年财报显示,海伦司二线城市门店总数最多,占总门店数的55.37%。三线及以下城市增速最快,新增172家门店,同比增长182.98%。
从业者的迁徙或许也能侧面反映出酒馆行业今年产生的变化。一位在京工作多年的调酒师加入了“逃离北上广”的大军,回到了老家温州。在他看来,北京许多酒馆生意不佳,调酒师的收入随之大打折扣,一些酒馆只能开出每个月5-8k的薪酬。在其他低线城市,他能拿到同样甚至更多的薪资。多方面考虑下,他与更多有着类似经历的从业者选择离开。
从业者的分散进一步促进了下沉地区酒馆业态的繁荣。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也显示,二三线城市的酒馆复合增长率高于一线城市的增长水平。
特殊时期,酒馆老板们没有失去开店热情,只是选择的市场发生了转移。其中的原因何在?
一方面源于不同的经营环境。消费者洞察研究人士段平表示:“低房价、当地的消费文化、更小的疫情冲击,让二三线城市成为消费回暖的乐土,消费者在餐饮及非必需品消费上愿意投入更多。”对酒馆经营者而言,较于受疫情影响而充满变数的高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经营环境和员工等也变化更小。以桂林为例,当地连续3个月无本土新增病例,经营者无需过于担心生意受疫情影响。
另一方面,回到赛道本身,酒馆的出现迎合了低线城市人们的生活习惯,符合商业发展逻辑。
“小酒馆本身就是解决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充满着烟火气息,已经被消费者普遍接受。”
中烹协休闲餐饮委员会副主席&上海连锁经营协会餐委会会长汪志刚表示,二三线城市生活节奏偏慢,消费者有着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也需要更新颖的休闲娱乐场所,酒馆业态弥补了这一空缺。
03
酒馆赛道走向何方?
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7日,我国现存酒馆共5.09万家,数量较去年相比有所提升,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酒馆7855家,依然保持着增长势头。不少餐饮人和投资者都对该赛道表示看好。
穆棉资本孙婷婷认为:“从消费者角度,饮酒和去酒馆的生活方式是消费很明显的新场景。这将产生巨大的场景机会,如果说咖啡是年轻人的日间生活方式,酒馆则是年轻人的夜间生活方式。”在她看来,社交活动从原来的餐厅、商务宴请场景转移到酒馆,不仅更轻松,而且在酒馆还有新的社交可能性。
或许正因如此,即使处于特殊时期,酒馆数量仍在不断增长。
然而增长的背后,是较高的迭代率。行业充斥着各种不确定性,有人高歌猛进,有人黯然离场,行业正处于多变之秋。二三线城市虽有着广阔市场,但并非意味着从业者能够唾手可得。
从“酒吧跨界餐饮而成”的音乐酒馆,到“川菜+小吃+果酒”的川渝酒馆,江山代有人才出,COMMUNE公社、胡桃里、贰麻酒馆仍然各领风骚。但其它一些酒馆或由于自身经营不善,或因为经营模式过于陈旧,即便做成了连锁,也难以逃脱被淘汰的命运。翻阅58同城、闲鱼等APP可发现,大批酒馆经营不善、被迫转让……
种种迹象表明,市场中的消费人群、消费需求和消费产品都已悄然发生改变。当前环境要求酒馆经营者降本增效、咬紧牙关,更要求他们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酒馆才能适应未来、穿越周期?
2021年完成天使轮融资的Blue Ark创始人田佳欣认为,基于社区选址的酒馆,拥有着更强的抗风险能力。“因为基于社区酒馆选址和店面的私域运营触达,居民虽然不方便外出,但还是会来店里喝酒。”去年9月,Blue Ark首家社区门店开业之时正赶上当地疫情来袭,但酒馆营业却未受影响。
汪志刚则指出,“小”是酒馆们的发展趋势之一。“现在一些小酒馆的门店还是较大的,但是以后酒馆可能就像一家小咖啡店一样,容纳几十位客人,好友们把它当成一个聊天的场所。”在他看来,小店的生存能力未来会越来越强。
孙婷婷对此有相似的看法,她告诉红餐网:“就酒馆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关注轻决策和社交属性强的场景。我们长期关注并看好酒馆业态,从FA角度服务了猫员外,并从内向基金VC角度投资了公路商店。”
2021年8月,连锁酒馆品牌猫员外完成总额过亿元的Pre-A及A轮融资。根据猫员外官方对外信息,该品牌成立于2017年,以社区店为主,人均消费在50-70元区间。目前,猫员外深圳门店数超过50家,且已全部实现盈利。而公路商店是上海疫情封控前,青年男女们宁可排上半小时长队也要进去拿一杯酒的社交胜地。
有行业人士也判断酒馆未来发展主要有两个方向。首先是疫情过后消费者更加理性,酒馆场景中,高客单价、炫富式消费行为会越来越少,这其中蕴藏着渠道变革和新品牌的机会;其次,消费趋势的走向和疫情的加速催化,让消费者更关注传统高溢价酒馆的替代产品。基于此分析,该人士认为,未来平价酒馆或将占有更重要的市场地位。
来源:红餐网 周里希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酒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