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就要饿死了,他说明年给我端碗饭。”
大数据告诉你:
疫情对餐饮影响有多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公开数据统计,疫情三年:
2019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1107.5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为188.4万家,同比增长29.5%,全年注销率超过71.0万家,同比增加23.5%;
2020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960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为236.4万家,同比增长20.3%,全年注销率超过32.1万家,同比减少54.8%;
2021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930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达到334.3万家,同比增长29.3%,全年注销率约88.5万家,同比增加63.7%;
2022年上旬,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超过1200万家,新增注册约120万家,新增注销约84万家。
受2019年末出现、2020年上旬集中爆发的疫情影响,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企业注册量为27.6万家,同比下降13.5%。而后,随着形势逐渐稳定,餐饮同行仍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第二季度注册量反弹至66.1万家,环比增长了 139.5%。但值得关注的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下半年,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进入高峰期。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餐饮行业总收入恢复至疫情前,持平于2019年。但,数据的另一方面也同样意味着,在疫情的前两年里,餐饮行业几乎处于停摆状态。
如果进一步细看品类,根据公开可查信息显示,2021年全年,国内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
总体而言,疫情三年中,餐饮企业注销率不断上涨的同时,注册率也在缓步回升。
“慢进快出”,一面暂停堂食,一面加速着餐饮行业淘汰与迭代,本就敏感的线下实体商业愈发脆弱。从增量到增质,餐饮行业正呈现着“大洗牌”的现状。
一面暂停,一面加速:
各路妖神纷纷现原型
内参君在北京恢复堂食第一日,曾走访了几大商圈,没有想象中的火爆景象,“报复性消费”也不曾出现。随后的两周中,内参君多次走访附近处于不同业态下的商场、美食街,状态似乎都有些“惨烈”...
<<美食一条街:求生、自救,落日霓虹下的赤裸裸
美食街的“进进出出”,在全开放式的场景下显得格外赤裸。
亮马河路边的美食一条街,以往人声鼎沸,如今却是走的走关的关,烧烤、小酒馆、私房菜、火锅、异国料理均未能幸免于难。
大望京核心区的特色商圈——望京小街,自重装上阵后,一度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内参君走访时,却看到了处处“大铁锁”的景象,数不清的餐饮品牌被锁于门内,难以挣脱。
内参君在走访望京小街时了解到,由于客流量低、营收能力弱,外围餐饮整个业态将被逐渐替换。
但同时,在“关门”背后,仍有大牌正在扩张入驻。
有资深餐饮专家对内参君说到,当下看到的大牌扩张,实质上只是相对性扩张。“去年我们的战略布局要开出千家店,今年虽然在扩张,但相较于战略计划,已然缩减不少。在大环境谨慎的情况下,大品牌偶尔开几家门店,并不意味着扩张,因为如果没有疫情,可能会开多几倍的店,那才叫扩张。”
而谈起美食街永远不会被遗漏的簋街,也出现了多家门店关门歇业、张贴转卖出租,整条街排队最长的地方是核酸点的惨淡情况。
<<地下美食城:困苦、难熬,繁华都市里的小市民
一场疫情,让北京堂食变为泡沫,“商场正在成为食堂”的现象被凸显出来,失去了餐饮的商场瞬间丧失生机。
如今,堂食恢复,入驻商场的大品牌们虽艰难喘息,但仍旧坚挺,可依靠商场客流量生存的美食城小店,却先一步化作水雾离去。
内参君在与某商场底层美食小广场中的一位商户聊天时,听到了这样一段话:
“亲眼看着周围的大哥大姐一个个撤摊走人,他们走之前送了我不少好东西,从食材到厨具,说让我再坚持坚持。可是,虽然我们铺面小,租金没有那么贵,看起来好像比路边的同行体面一些,但现在商场客流量这么少,楼上又有大牌子盯着,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生存空间。”
“能撑一天是一天,实在撑不住就得回老家了。”
<<多业态商场:坚挺、新生,海市蜃楼中的云和雨
商场餐饮本身有品牌支撑,抗风险能力更强,即便是商场客流量不高,但仰仗品牌实力所获得的议价能力,也能够勉强维持商场餐饮日常运转。
内参君在走访颐堤港、合生汇、凯德Mall、银座Mall、华联中心等多个不同商圈商场后,均发现很多餐饮品牌正处于一种“似开非开”的状态。
与吊着一口仙气坚挺的状态不同,也有很多品牌早早退出市场。在多个商场中,前脚离开的位置,后脚立刻被围挡起来,写着“即将入驻”的字样。
但内参君了解到,有不少被围挡的位置,实际上并未有真实商户入驻,而是为了维持商场业态,保证大环境基本面看上去稳定,所做出的“海市蜃楼”景象。
在走访与调查中,餐饮品牌们坚挺、消失、新生的三种情况正在形成自我闭环。有人黯然离场,也有人昂首阔步,似乎正在传递着某种讯息:接下来将出现品牌巨头收割流量,中小餐饮优胜劣汰的局势。
餐饮业“内部清洗”:
从仰望星空到脚踏实地
内参在与资深餐饮人、餐饮投资人等不同视角的行业专家探讨后,整理出了“洗牌”下的三问三答。
第一问:疫情下什么样的品类、餐厅最容易被洗牌?
答:不“精专”的品类、没“特色”的餐厅。
目前市场中,充满着各种形式、业态的茶饮、火锅、快餐店,赛道已然非常拥挤。
三里屯西餐热门榜单上的常客——小伯格酒馆,其创始人、餐饮连续创业者刘锐表示,“现阶段没有哪个特定品类是绝对会被洗牌的。应该说,只要是‘不好好做’、‘定位不清晰’的品类,都会最快被清洗掉。”
疫情后,消费者的餐饮欲望从“我随便逛逛,再决定吃什么”,到“我今天想吃什么,就找什么店”,发生了根本性的需求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不够清晰、客群不够精准的店,很有可能被第一个“洗掉”。
村上一屋、全牛匠等品牌导师、投资人郭晓东也认为,“洗牌和某一品类之间没有必然原因,当前市场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供需方矛盾。比如,火锅、茶饮等品类是明显的供过于求,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他进一步表示,“这次疫情洗牌,受影响最大的可能是‘没有外卖’的餐厅。”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