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公开讨论顾客,网友“雷区”第一名
上述的争议也许只是个例,但也能感受到,门店一个小细节设置得不合理,就会把顾客“拒之门外”。
我整理了近期的争议案例,翻看了近千条咖啡馆差评,并与身边咖啡爱好者聊了聊,发现这几种情况,都是消费者的“重大雷区”:
1、公开讨论顾客?我劝你还是算了吧
如今不少咖啡馆老板都将经营社交媒体作为门店运营的一部分,分享自己的开店日记、装修日记等等,把个人魅力变成咖啡馆的一部分,有的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公开讨论顾客?还是算了吧。
公开讨论顾客的行为,在绝大网友看来都是“过于小气”,而且几乎是消费者雷区Top1。
带入一下顾客视角, 如果你在门店消费后看到咖啡馆老板公开讨论你的行为,你会怎么想?
倘若店主字里行间没有掌握好分寸,也可能会引发更大的风波。
前段时间,长沙的一家咖啡馆就因为在社交媒体公开吐槽在门店拍照的顾客,引发消费者的不满,一时间点评软件充斥着差评,最终事件以店主出面道歉收尾。
2、乍一看还不错,细一看都是bug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少咖啡馆乍一看还不错,拉高了顾客的期待,但细节处的bug,直接让顾客对门店好感骤降。正如俗话说的,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
比如不少贩卖空间的店,网红因素全都有,但细节处经不起推敲。
除了装修问题,餐具也需要关注,比如纸杯的味道就需要重视。咖啡馆包材、杯子可以不“华丽”,但保证没有异味是最起码的。
3、不需过度服务,但更怕“多问一句就摆脸色”
还有一类特别突出的问题在于“态度不好”。情绪是会互相传染的,门店点单员带着负面情绪,自然会传递给顾客。
甚至有的咖啡馆,哪怕多问一句都会直接招来店员的不耐烦。
有时候,顾客需要的不是过度热情,而作为咖啡师,也是时候认识到,更多的顾客没那么懂行,需要你更多的耐心。
04
开咖啡馆,老板要学会“自我安慰”
在咖啡商业化的进程中,是时候认识到,只做好眼前那一杯咖啡远远不够。
顾客喝咖啡本身就是一场综合体验, 咖啡的硬实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细节服务的“软实力”同样需要重视。
而在这个过程中,咖啡馆老板除了做好服务,同样也需要进行自我调节,这也是形成良性关系的关键。
正如浅原咖啡主理人王建宁说,老板们要学会“自我安慰”,现在大环境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即便有些人进店没消费,但至少能让店里有人气,而不是冷冷清清的, “毕竟很多店请群演还得给钱。”
“只要不触及底线,做生意还是应该对客人包容一些,对自己、对客人、对门店都好,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咖啡的商业化改造,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这意味着,你总要面对更在意服务、出品速度、物料质量的顾客。当咖啡不再神秘、不再高高在上,用什么样的方式和顾客相处,需要咖啡馆重新思考。
在实现标准化的同时,如何展现个性,让二者不冲突,是独立咖啡馆始终需要思考的命题。
来源:咖门 金屿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咖啡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