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州:
让成都小吃遍地开花,高峰期京城3000门店齐开!
如果你生活过90年代的北京,一定会对这样的场景感到亲切,基本在每个十字路口、每个学校旁边都有一家既卖盖饭、又卖炒菜、烤鱼的成都小吃店。
每家店都是一个万花筒,几百个产品都同时出现在一个店里,光盖饭就有几十种。
虽然叫做成都小吃,但实际上在90年代,最早将成都小吃带到外地的是重庆开州人,当时整个开州有接近160万人口,主要经济收入依托于农业,为了谋生很多青壮年就去到一些城市的建筑工地打工,很快他们发现一到中午饭点周边竟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每个工地基本上都如此。
一来二去一些脑子灵光的人,就动起了卖盒饭的心思,当时热度最高的成都小吃无疑成了售卖的首选,没想到反而比打工赚得多,于是看到有人靠售卖成都小吃发家后,越来越多的开州人涌入到做成都小吃的大潮中。
渝是乎酸菜鱼创始人王勇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开州的老乡们一起一路向北,先是到离重庆最近的宜昌,然后又从宜昌来到了襄樊,再到徐州,再从徐州辗转到了西安,后兵分为三股力量,一少部分留在了西安当地,一少部分去了青岛,一大批又继续北上选择首都北京作为落脚点,高峰时期在北京3000家成都小吃店齐开。
尽管现在,成都小吃门店已不见踪影,但重庆开州人有转做小吃、酸菜鱼、烤鱼,依然在餐饮赛道里发光发热。
青海化隆县
兰州拉面的“幕后”推手,5个人里2个做拉面
中国有几万家兰州牛肉面馆,大部分都不是兰州人开的,而是青海化隆人。
1984年,一个名叫韩录的化隆人,在拉萨街头开出第一家“兰州牛肉面”,到今天,12万化隆人组成的拉面大军,在全国270多个大中小城市全面开花。
可是为啥不叫“化隆拉面”呢?
这还要从一段历史说起,距离兰州250公里的青海化隆县,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县,年人均收入只有3000元,大家只有出外打工,才能求得温饱,于是大批的化隆人出外开面馆了,而最早把兰州拉面做到外地的化隆人,最开始就是在兰州的面馆里当学徒,化隆人之所以打兰州拉面的牌子,是因为兰州比青海地域名头更响。
为什么兰州人没能把兰州拉面做出去呢?问题出在汤料上。
正宗的兰州拉面,汤料是秘制的,祖传秘方,一开连锁势必会外传,所以大多兰州人开的兰州拉面,都以失败告终。
化隆人解决了这一问题,他们根据市场接受度,弄出了最简单最受欢迎的汤料配方,而且容易学容易复制,开店速度如雨后春笋。
现在青海化隆县靠一碗拉面让十多万化隆人甩掉贫困的帽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拉面产业大县,每5个化隆人,就有2人做拉面,创造了“拉面经济”的奇迹。
阜阳牛庄乡
中国的高端日料,都被安徽大师傅拿捏了
如今,动辄2000元人均的omakase中餐日作正在成为中产阶级、网红们探店的流量密码。
尽管争议不断,但并没有阻止人们窥探的欲望。
omakase在日语中的意思是“拜托”,是日本一种特色的料理,通俗点讲,就是把吃什么的问题拜托给厨师了,当天有什么菜做什么菜,没有食谱,客人也不点单,厨师尽情即兴发挥。
以头灶为代表的上海一批餐厅,采用的就是omakase方式,菜单全部由厨师安排,不过做菜的过程,客人也能看到,而主角厨师正是咱们安徽阜阳牛庄乡的大师傅们。
日料在上世纪90年代才进入中国市场,一开始只是在领事馆、星级酒店出现,慢慢面向大众。据统计,2020年我国日料门店数已超过了八千万,市场规模达到2000多亿。但市场的日料品牌,大部分是中国本土的。
起初,牛庄乡有几个头脑敏锐的人,最先捕捉到日料的商机,到日本学习了omakase,之后就在上海开日料店,掘到第一桶金。之后越来越多的牛庄人加入了日料市场,店面就从上海遍及全国,牛庄乡的大师傅们理所应当的成为了中国日料界的顶梁柱。
小结:
一个品类的繁荣,是靠一代代人开疆扩土,前赴后继。
无论是麻辣烫、馒头、兰州拉面、成都小吃,它们最开始都是为了打破贫困生活,为了讨生活而背井离乡;一人出息以后进行“传帮带”,让一个品类成为某一地区的产业,这是一门有根可寻的生意,也是餐饮之火可以传承的关键。
来源:职业餐饮网 王春玲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餐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