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2021年12月,新元素传出破产清算。新零售商业评论在大众点评查询发现,包括武汉、宁波、苏州首店在内的新元素餐厅要么查询不到任何相关信息,要么显示为“商户已关闭”。
新元素走到这一步,在餐饮从业人员看来,是“高企的门店租金以及其多年坚守的固定不变的商业模式”,让其落幕“变成了必然”。
与此高度相关的一个原因是,消费者不再像过去那样愉快地掏钱消费了。
消费者小欣的态度正好体现了这一变化。小欣对媒体回忆,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周都会和同事去新元素吃两顿,但这两年,人均消费近150元,加上疫情以及想更快速方便,要吃轻食,她会首先考虑点外卖。
小欣直言:“新元素一份海鲜意大利面72元,一杯莫吉托50元,加起来我可以点三份轻食外卖了。”
无独有偶,中国品牌出海,也遭遇类似困境。
比如,在日本,国产奶茶品牌纷纷前往开店,周杰伦经纪人创办的machi machi 2019年日本首店开业时,周杰伦亲自过去撑场。但是,国产奶茶并没有在日本崛起,machi machi的6家门店已经全部倒闭。
没有做好本地化的原因之中,品牌单价比较贵,是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媒体盘点倒闭的奶茶品牌时称,一杯奶茶卖到500~700日元(约27~38元人民币),在日本奶茶品牌里价格是最高的,“这个价格区间可以在日本买4瓶矿泉水,喝一杯比较贵的咖啡,去麦当劳或者吉野家吃一份套餐。”
消费力转弱,并不是个例。据媒体分析,2021年以来,居民消费修复一波三折且整体偏缓,疫情造成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不稳,以及国内疫情反复导致防疫阶段性升级,对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活动都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掣肘。
2021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当前经济存在需求收缩压力,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即居民消费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中国银行研究院报告认为,2022年,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预期不确定性依然较大、收入增速恢复较慢,预防性储蓄动机依然较强,消费倾向将继续低于疫情前水平。
严峻的消费格局之下,首店一方面要继续经历市场培育期,另一方面也需要直面消费者“没钱”或不敢花钱的痛点,而后者才是解题的关键。
差异化竞争,持续发力
消费者“没钱”,使实体商业的存量竞争越发激烈,不说成都、杭州、广州、武汉、深圳等城市,连站在“首店经济”顶端的上海也不得不做出相应调整。
杜斌坦言:“对于上海来说,现在没有那么多空间提供给大型商业体了,一些市中心的项目基本都是小体量的。项目更新需要在有限的商业体面积里发挥最大坪效,所以各品类的首店面积都在缩小,购物中心也开始看重品牌组合了。”
问题是,怎样才能“发挥最大坪效”,从而持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分析人士认为,差异化竞争是一个突破口。
赢商网分析杭州首店及新兴业态时提到,2021年第四季度,杭州有7家文体娱首店,分别有脱口秀场、专业球馆、VR体验、艺术展、攀岩体验、娃娃机等,品类丰富,“显示出各大购物中心在差异化经营方面的持续发力”。
差异化同样是徐光磊如今运营侨福芳草地的着力点。最近几年,芳草地会更关注品牌的设计感、独立性和创造力,要求品牌在芳草地开的店跟其他地方有一些差异化。
谈到购物中心业态变化,杜斌也表示:“现在实体商业环境不算理想,品牌如果只能提供标准化的产品,顾客直接在线上购买了,不会专门到购物中心来。反而是私人化的、定制型的,比如设计师品牌,将来会比较有市场,他们提供的不仅是产品,也是一种服务。”
当然,差异化竞争也只是首店提振消费的一环,需要更多力量参与其中。
去年9月,上海市首发经济促进联盟便和成都首店经济促进联盟共同发布《沪蓉首店经济共同发展宣言》。
这份宣言称,双方将在首发、首店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互通助力首店商业布局、资源互享推动首店品牌升级、创新互动激发首店市场活力、优势互融引领首店经济发展。
城市联手,效果如何还需观望,但可以确定的是,资讯、资源、经验、专业人才等优势进一步融合,将催生出更多机遇和可能。
换句话说,既要有差异,又要有融合,才能让首店及首店经济落到实处,这无疑需要城市、购物中心、商业项目、品牌各尽其能,进而有为。
参考资料:
1.《新媒:中国消费迈入“首店+国潮”新时代》,参考消息
2.《2021年中国首店经济发展报告》,中商数据
3.《周杰伦的店也关了,日本人不再喜欢中国奶茶?》,创业邦
4.《消费增长动能减弱》,经济观察报
5.《成都首店经济交出增值答卷|首店经济大会》,吴声造物
6.《“首店”的意义》,窄播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 响马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