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近在眼前,年底购物正形成热潮,作为承接消费需求的一种有力方式,品牌首店早已做好了“准备”。
以北京为例,据北京市商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共有901家首店(含旗舰店)落地北京,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
它们之中,2021年屡上热搜、广受关注的北京环球度假区不断释放流量,推动其所在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全年入驻首店数量增加至42家。
不只是北京,上海、成都、杭州、广州、武汉、深圳、南京等地都在发力首店经济,助推品牌加速抢占传播和销售先机。
中商数据显示,从2019年~2021年上半年,上海、北京、成都首店数量在1100~2408家之间,属于第一梯队;杭州、广州、武汉、深圳首店数量在520~721家之间,属于第二梯队;南京、重庆、西安等城市的首店数量在477家或以下,属于第三梯队。
不难看出,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首店都有涉足,可谓“遍地撒网”。
问题是,在新冠疫情和零售经济下行“双重暴击”之后,消费力偏弱,消费需求走低,即使品牌首店全面“刺激”,能宽松花钱乃至大手笔“撒钱”的消费者仍然不够多。
一边是首店进击,一边是消费者手头紧,二者间的“症结”能疏通吗?
多方合力刺激消费
剖析首店与消费者之间的角力之前,首先得清楚首店及首店经济的定义。
据媒体报道,所谓“首店”,是指在行业里有代表性的品牌在某一区域开的第一家店,而在一个区域利用特有资源,吸引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由此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形态即为“首店经济”。
显而易见,首店的关键词,不一定是“首家”,而是首店背后品牌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对于这一点,在上海操盘引进多家首店的业内人士杜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称:
“首店首先要有知名度,无论对于品牌还是商业项目来说,都希望开的首店能具备一个区、最好是一个市的辐射能力。第二是首店要具有网红效应,有自己的私域粉丝,一些人就是冲着这个品牌来的。”
正因为看中了首店的强大势能,不管是城市或某个区域,还是购物中心、商业项目,抑或品牌本身,都在推动首店不断扩展。
从具体数据看,首店扩展态势一目了然。
中商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上海新开首店513家,较2020年同期增长60.3%,其中全球首店、亚洲首店6家,中国大陆首店69家;同一时期,北京首店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434家首店落地北京,成都则呈现出“首店+首发、首展、首秀”的首店经济新生态,新开296家首店,较2020年同期增长149%。
首店迅猛发展,从零售到餐饮,细分业态遍地开花,最终当然是指向消费者,正如商业分析师郭歆晔所言:
“首店经济兴起的一个原因是,很多品类的商品如今供过于求,只有更加让人耳目一新的商品和服务才能创造需求,刺激消费。”
“刺激消费”确实是首店和首店经济的主要着力点,不只是购物中心或品牌,城市也担任着“生力军”的角色。
以青岛为例,该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在2035年建设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消费产业发展成为该市未来的重点方向。
青岛的一大着力点正是首店经济。媒体称,2021年上半年青岛全市共有5家全国首店、20多家时尚首店、32家山东首店以及51家青岛首店落户该市,全市累计招引各类首店项目200多个。
更进一步,青岛还将盒马鲜生、7-11、星巴克、可好便利店的数量也纳入统计范畴,目的是通过阶段性的对标,衡量该城市的消费竞争力。
乍看起来,城市、购物中心、商业项目、品牌等很容易形成“合力”,简单来说,即联手挖掘消费潜能,实现消费落地。
不过,根本性问题是消费者买不买账,以及有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买账。
郭歆晔提醒说:“首店具有创新和探索市场的性质,成功与否也取决于对相关市场的精准调研与定位,首店保持长久活力不仅依靠开业时的热度效应,也要依靠出色且稳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来赢得市场。”
顶不住消费者“没钱”?
在北京,除了环球度假区、三里屯太古里社区吸引众多首店入驻,侨福芳草地也是首店的知名“阵地”。
侨福芳草地市场销售部总经理徐光磊介绍称,刚开业时,引进了38家品牌的中国国内首店,包括特斯拉、李宁1990等。其中很多品牌,消费者并不认识,“所以陆续有品牌没有熬住,撤了出去”。
这意味着,和其他所有商业业态一样,首店同样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期,而事实上,不少门店就倒在了培育的过程中。
举个例子,主打轻食的品牌餐厅新元素在武汉、宁波、苏州等地首店开业,都曾引起媒体和消费者关注。
2014年,进入苏州时,媒体写道:“新鲜营养的食物和饮品一直是新元素坚持的服务核心,丰富多样的新鲜色拉、果汁和果昔、创意晚餐在食客们中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首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