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零售企业应该调整预期了。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已经结束,多家实体零售企业销售数据显示,三季度及“双节”销售额环比略有上涨,业绩表现有所回暖。但同比2019年这一疫情前同期水平来看,上述数据处于下跌态势,实体零售商仍在“过冬”。
北京超市发董事长李燕川甚至表示,“销售额同往年相比,跌幅能控制在10%以内就很不错了。”
具体到区域来看,湖南多家连锁商超三季度销售同比下滑;成都某标杆零售企业国庆期间来客数、客单价均有下降,成都市场的大卖场三季度整体销售下滑20%-30%不等;山东家家悦中秋销售出现下降;濮阳绿城超市较2019年同期客流下降11.98%,由于客单增幅11.77%,销售基本持平;福建冠超市也表示,相比较往年销售额下降8%左右。
其中,月饼、食品礼盒等节庆类商品的拉动力明显减弱。例如超市发表示,其月饼销售下滑12%左右;卜蜂莲花月饼降幅在20%上下;江苏一家社区超市负责人表示滋补类礼盒商品降幅明显,今年主要靠阳光玫瑰等水果类礼盒等商品提升国庆销售,但同比2019年来看仍有下滑。
上述现象对实体零售企业释放出两个信号。
第一,就节庆销售来看,以往实体店靠节日促销、节庆商品等方式大幅度提升销售的时代已难重现。零售企业需要寻找To B销售、打造生鲜、熟食类节日大单品等其他增长方式。
第二,从今年整体销售来看,部分零售企业希望依靠三四季度销售拉平一二季度降幅的构想难以实现,需要零售企业正视现状、调整战术。
《第三只眼看零售》认为,实体零售企业经营困难,也有可能干扰操盘者战略定力,乃至于影响长线发展,因此需要零售商审慎决策。
比如说在业态规划上,今年多个零售企业试水仓储式会员店就是典型表现。实体零售商急于借该业态提振销售、覆盖中产阶级等高端客,但包括团队组建、供应链搭建、商品结构等板块实际上均属于仓促上马。
同时,不少实体零售商也在重新评估线上线下一体化战略。例如有部分零售企业此前日子好过时,愿意用一部分实体店利润补贴线上。但如今线下销售下跌,这些零售商则开始收缩线上投入,缩短盈利预期,甚至出现“一刀切”现象。
渠道分化造成客流下滑
物价涨跌影响销售额
今年中秋、国庆双节相差近10天,对零售企业来说本应是两个消费小高峰。但据《第三只眼看零售》了解,双节销售均实现增长的实体零售企业数量不多。
其中表现最好的实体零售企业,是在中秋、国庆期间均获得销售增长,对比行业来看属于个例。生鲜传奇董事长王卫透露称得益于门店改造升级,改造后单店同比增长10%以上,个别优秀门店同店增长可达20%。
情况相对符合自身预期的企业,是中秋、国庆期间业绩表现有增有降。卜蜂莲花湖南地区国庆期间同比增幅达60%。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这是由于中秋销售同比降幅明显,使卜蜂莲花团队将保业绩、保增长列为重要指标,并通过一系列促销活动、折扣服装售卖等动作促进销售,才有了国庆期间的业绩增长。但相比较2019年来说仍然处于下降态势。
而形势较为严峻的企业,则出现了中秋、国庆业绩双降。比如说成都某零售企业表示其中秋国庆期间的来客数下滑、中秋客单价也较往年有所下滑,其中中秋类商品、食品及用品品类销售持平,而百货类服装由于气温变化下滑明显。
《第三只眼看零售》发现,虽然各区域情况不同,但整体来看仍反映出两大共同点,分别显示出可供零售企业发力的方向。
其一,区域龙头企业的经营情况相对来说好于全国性连锁企业。这主要是因为区域企业具有灵活性、供应链本土化以及管理半径较短等优势。尤其是在节庆类商品拉动力下降的背景下,实体零售企业主要靠生鲜、熟食、乳制品等商品带动业绩增长,对能够及时把握商品品质变化、紧跟价格变动的本土企业来说即优势明显。
其二,社区店、精品超市的销售情况相对好于传统大卖场。这对比往年顾客在节日期间前往大卖场一站式购齐的消费习惯来说,即成为显著变化,直接动摇了大卖场“大而全”的核心卖点。例如成都同一零售系统内的两个业态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精品超市业态略有5%-10%的销售增幅,但大卖场下滑幅度在20%-30%不等。
究其原因,渠道分化是实体零售操盘者达成的业界共识。他们认为这是导致“谁都吃不饱”的首个成因。
例如在湖南区域,步步高、大润发、卜蜂莲花、沃尔玛、香江百货等企业业绩均有下滑,主要原因是社区团购在湖南地区的迅猛发展,兴盛优选、美团优选、淘菜菜等平台均将湖南做为战略要地。同时,钱大妈等连锁社区生鲜店,以及近两年涌现的个体生鲜店,均在不同程度上截留了湖南大卖场业态客流。 共2页 [1] [2] 下一页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实体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