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跟随策略”?就是新品牌进入其他餐企已成熟的产品或市场,提供与其他企业相同的产品来蚕食既有市场的竞争战略。
经过姐弟俩20年的培育,土豆粉在郑州的市场已经比较成熟了,海底捞的入局, 就是通过自己品牌、供应链和价格优势去抢夺市场。
乔乔的粉鸣金收兵,意味着在海底捞做土豆粉项目的尝试失败了。
2、10元快餐店“脸谱化”,极致性价比也不是百试百灵
海底捞旗下快餐品牌的背后基本都是同一套供应链系统以及同一套打法:全自动点餐、半自动后厨,操作简单、出餐迅速、标准化程度高,核心是极致性价比。
纵观海底捞的成功路径,就会发现它是一家非常擅长玩一招致胜的餐饮企业,在做火锅的时候,它找到了长板“服务”,做快餐它也抓住了“价格”这个杀手锏。
快餐本质是刚需生意,谁有成本领先优势,谁把极致性价比做到最大化,谁就有可能完成收割,所以海底捞稳、准、狠的找到了“低价”的策略,再依托其成本领先优势完成收割。
但乔乔的粉的偃旗息鼓,从另一个层面来说, 用极致性价比去切快餐市场,也不能保证百分百的成功。
其实,早在职业餐饮网报道其面馆时,后台就出现不少批评的声音,其中吐槽最多的就是海底捞快餐的“工业化”是在走回头路,拉低海底捞身价。
知名餐饮专家孙旭也评论,“你看看这一堆小品牌的脸谱化,价格照死里低 ,产品全副武装的工业化 ,出品不难吃也绝不是什么好吃。以现在的市场竞争,很难跑出来。”
3、“撒网式”创业,失败也只是无伤大雅的试水
其实,即使乔乔的粉关门大吉,业内议论纷纷,但是对海底捞而言,也只是一场低成本的试错而已。
首先,广撒网的内部创业模式,投入成本和精力都不大。
海底捞此次做快餐,有点类似腾讯“内部赛马机制”的打法,总部拿出一部分资金,员工自主发起若干个创业项目,各自在相同的赛道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商业模式去跑,凭本事打市场,做出成绩了就给总部“验收”。
因为海底捞有足够的人才储备,可以不断尝试,去低成本试错,只要其中一个模型被验证成功,就能实现快速复制,即使不成也没关系,也就花了几十万。
张勇在一次采访中就曾直言:“我并不关心这个面馆赔了多少钱,因为这不是致命的。餐饮行业的投资往往比较小,比如要开一个面馆,失败了也没多大问题。”
再者,创始人不亲自披甲挂帅上阵,对品牌影响也不大。
海底捞做快餐和其他餐企开副牌不一样,即使创始人不是自己代言,也会亲自站台背书,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而海底捞的快餐品牌,张勇自己却不知道:“现在比较火爆的三个面馆,我其实都没听说过,是看了报道才知道的。”
海底捞的快餐门店也都没有带海底捞的标识,就算没做起来对海底捞也没影响;创始人不亲自上场,即使失败了,对整个团队士气也没有打击。
小结:
海底捞土豆粉项目的失败,说明了餐饮创业没有老手,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即使头部餐企要资源有资源,要人才有人才,也会经受失败。
这就意味着餐饮行业的创业机会相对平等,不是有资源就能战略性压倒,也不是靠资本就能通吃。
做餐饮成功的核心还是要定下心来,研究市场和消费者。
我们衷心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成功,因为每次创业都是一次勇敢的尝试,每次尝试都是给后来者的宝贵经验。
来源:职业餐饮网 程三月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快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