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见福便利、乐豆家则是以合作模式入手,前期风险较小、利于本土品牌试水。例如见福便利与三得利合作时,是由三得利免费提供咖啡机和技术扶持等售后服务,并与三得利签订咖啡豆采购协议,从而达到双赢效果。
要知道,通常一台商用现磨咖啡机的成本约在1万元至2万元。带加冰功能的现磨咖啡机成本会提高7000元左右。某国内咖啡机品牌有二十多种机型,除了加冰机之外普遍的售价是在1万元到4万元。这意味着如果见福便利要在2000家门店中上线咖啡机,成本最低也要2千万。
而安达便利采用的则是联营制。它与Costa联名推出现磨咖啡,更偏向联营扣点。这相比较上面两种模式来说成本更低,且能够获得Costa作为连锁咖啡品牌的背书,前期便于获得消费者信任。
未来仍需组合拳
自建品牌有争议
综合当前上线咖啡品类的便利店品牌来看,大多还处于初级阶段。
这主要体现在供应链、运营和品牌化等方面。从商品经营来说,咖啡其实也是一个独立品类,需要经营者摸索出适合它的供应链模式,并且从总部落实到门店,从而提升供应链效率及稳定性。
举例来说,一般便利店咖啡基本会从美式、拿铁、卡布奇诺等基础款入手,SKU数过多会导致更大的库存损耗压力。但仅就拿铁来说,需要提前烘焙的咖啡豆和牛奶等基础配料,就会受到季节、商圈、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如何根据采购量确定采购周期、采购模式,也是便利店需要梳理的问题。
而且,便利店以直营店为主还是加盟模式,也会影响新品类的落地结果。例如一位便利店创始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要在业绩体现出来之前,说服供应商在有限面积中上线咖啡品类,会遇到理念、成本、精力、专业度等多方阻碍。如果是总部提供咖啡机还相对顺畅,要想让供应商买单可谓难度不小。
由此也导致便利店咖啡面临两个重要竞争点,一是与同类型咖啡消费场景的客群争夺;二是与罗森、7-Eleven等日资便利店在“便利店+”方面的逻辑及品类竞争。
考虑到当下做日常消费类咖啡的渠道日益增多。在同类型便利店竞争外,包括茶饮店、肯德基、无人咖啡机等点位均在抢夺客流。这时候除了点位密度优势外,如何在产品上做出差异化,也是吸引顾客的关键要素。比如说便利店结合烘焙等品类给出的“9.9元/6.6元早餐”组合,就是一种差异化。
而在罗森等日资便利店看来,由于上线咖啡品类时间较早,他们更偏向于将咖啡作为“便利店+”的一个品类。这就和此前被看作便利店“引流利器”的香烟、鲜食一样,有其历史功能,但也会随着品牌发展而改变定位。
“我更关注如何打组合拳。罗森也引进了永和豆浆,好时巧克力,奶茶,玉米汤,蘑菇汤等多种品类。未来不是靠一招鲜就能吃遍天,而是需要更多的东西,结合技术、想法,来在有限面积里面变戏法。”罗森中国副总裁张晟向《第三只眼看零售》表示。
在此背景下,便利店咖啡是否要自建品牌即成为一个行业争议点。
比如说张利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品牌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最终企业竞争的其实就是品牌。”便利蜂则明确表示,随着不眠海逐步铺满便利蜂门店,其团队也计划开出“不眠海”独立店,挖掘第二条业务曲线。
“短期来看,和成熟品牌联名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可以借助对方稳定的用户、成熟的品牌形象和有经验的研发团队来帮助自身迅速进化。但从长期角度来看,成熟品牌拥有的上述优势也就变成了限制,我们想要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有所深入或突破都会变得很难,所以说合作起点虽高,但前进空间有限。而我们做不眠海这一独立品牌虽然起点低,但可以拥有赋予它品牌形象、品牌定位、产品研发走向等方面的决策权, 并确保我们的品牌充分为消费者服务。”便利蜂相关负责人解释称。也就是说,便利店推出独立咖啡品牌,更为看重成长性和延展性。
但对于一些把咖啡当做组合拳之一的便利店企业来说,让每个品类都成长为一个具有消费者号召力的独立品牌固然很好,可背后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成本,。而如何能靠品类组合让消费者进店,认准便利店这一个共同品牌,其实也是一种主流选择。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 文/张思遥 共2页 上一页 [1] [2] 关注公号:redshcom 关注更多: 便利店 |